自我否定VS.大學解體,造反有理VS.鐘臺玉碎:日本1968的思想與行動探索(3)

2018-05-14 05:10

? 人氣

高中沒有「大學自治」這樣的護身符,短時間內被鎮壓,參加運動的學生立即被退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學全共鬥的精英們紛紛在運動期間或者之後撰文著述。粉飾自我,而很難聽到高中生的「肉聲」。

高中的學運在日共領導下自五十年代就存在。第一次羽田鬥爭死亡的山崎博昭在京都大學入學之前,就參加過反戰高協運動。

1968年,高校生在安田講堂前結成「10.21鬥爭高中生實行全國委員會」,約有60所高中代表兩百人參加。

1967年到1968年,頻發「畢業典禮叛亂」。大阪府立市岡高中的學生因家長會徵收資金不明,占據校長辦公室。

1969年8月,靜岡縣掛川西高中11名學生被捕。東京都內名門高中青山高中成立高中全鬥委,後改名為全共鬥。學生封鎖教室,設置路障。築街壘長達三周。學校導入250人機動隊,逮捕投石抵抗的學生。

儘管全國各地都發生高中封鎖、集會、遊行,但都在文部省的強硬姿勢以及各地教委的壓力下,加之高考這一最大的現實壓力,高中生的造反只持續了三個月,到12月已經基本「鎮靜化」。

筆者采訪到的一位當年高中全共鬥的日本某公司社長,他說,當時高中生高呼「粉碎高考體制」,反對「高考教育」口號,而後大家都乖乖地考上大學,進入體制,當小確幸。他承認自己是「非行少年」的一員。但指出,今天的日本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失去抗爭勇氣的少年只好將壓積鬱於心,「校霸」、「不登校」,自殘行為,正是「現代之不幸」。

當時東京教育大學農學部附屬駒場高中生,現在明治學院大學的四方田犬彥教授的《革命青春--高校1968》(黑眼睛文化出版公司,詹慕如譯)便是一本「騷動而孤獨的青春赤裸記錄」。

團塊世代參加過全共鬥的運動的,只占百分之四或者百分之五

即所謂象徵「六八」的學生或市民團體的抗議或集會,表面上轟轟烈烈,其實並沒有集結那麼多人。團塊世代參加過全共鬥的運動的,只占百分之四或者百分之五。換而言之,並未獲得成年人的支援,也未獲得同時代大多數的支援。

參加反越戰的,除了學生和市民之外,還有許多事工會組織的。帶動日本「六八」全共鬥學運的是市民團體「越平聯」。

「越平連」之意是:「給越南以和平!市民聯合」。它是日本市民運動的源流。由具有戰爭體驗的一代日本作家、學者、電影人號召下成立於美軍轟炸北越的1965年。1973年美軍從越南全面撤退後的第二年(1974年)解散。大江健三郎提出「為什麼戰前戰中的日本知識人沒有對抗與超越國家主義」這一問題稱這一代為「悔恨共同體」,為共有新生道路而行動。這是市民運動由金字塔型轉為網絡型的開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