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否定VS.大學解體,造反有理VS.鐘臺玉碎:日本1968的思想與行動探索(3)

2018-05-14 05:10

? 人氣

記者曾經問山本義隆為什麼沒有勞動者支持,山本答,那是總評以及既存的勞動者的日和見主義的責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東大全共鬥高舉的「主體確立」、「自我否定」、「全學封鎖」,派閥內鬥暗結心機,無止境追求社會變革未能獲得社會同情。道德至上主義為東大全共鬥特徵。

1969年9月號《世界》,在東大全共鬥運動現場實施一個問卷調查,你認為「東大鬥爭」目的何在?這是一個復選題,各項所占的比例如下:「確立自身的主體性」占41.7%。「自我改造」31.7%,「瓦解現行教育制度」27.2%,「探求思想的根源」25.6%,「表達反體制的意志」25%。

這也是日本學生運動具有的歷史特徵。比如東大醫學部提出,首先必須自問,「大學何為?我們的研究何為?為何要當醫生?現成的研究體制是否成為體制幫兇的一部分?」然後自我否定。柏崎千枝葉1969年《手記》記載:與國家權力的對決,首先要與巢食於自己內心的權利意識作鬥爭。龥「東大解體」,首先要解體自己內心的「東大」。之後,「解體內心的越南」。「內心深處潛在的歧視」等流行於全共鬥學生之間。成為「尋找自我」的一環。

全共鬥敗北之後,日大一萬名學生退學。而東大只是少數,絕大數回歸校園。也就是《挪威的森林》中描述的「忙不迭地鑽到什麼三菱商事、什麼東京廣播局、什麼IBM公司、什麼富士銀行招一份差事,討一個壓根兒沒讀過馬克思的老婆,挖空心思給孩子取一個玄而又玄的名字.至於粉碎產學同體,簡直笑得掉眼淚」。

日本全共鬥的重要特徵——高中生的全共鬥 

東大全共鬥給各地大學和高中很大的影響。自我否定-大學解體,造反有理,對大型自治會的批判,鐘臺玉碎等問題了一系列理論,被各地大學與高中模仿。1969年秋天。高中的全共鬥運動遍及全國。關於高中生的學運,記載的文字不到大學的1%。其中村上龍的小說後改編為電影的有:《69》、漫畫《共犯幻想》,森田健主演的《高中流離派》等。

圖二:高中生的全共鬥:村上龍 69 sixty nine。(作者提供)
高中生的全共鬥:村上龍 69 sixty nine。(作者提供)

早在六十年代就流行「教育媽媽」這個詞。1962年《朝日新聞》投稿欄目中有這樣一首孩子的詩:

代數考、漢字考、作文考、學力考、全校考、考、考、考。

無窮無盡無休息

考考君,讓我歇一會兒吧

我真的考累啊

到1960年,高中升學率為50%。六十年代初、高中的「團塊世代」是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國民皆考」世代,每個人都被「高考戰爭」壓抑。

1967年的流行詞為「三無氣質」, 「登校拒否」。1968年《朝日週刊》刊登一位中學生來信:反對戰爭是人類的義務,世界人民的責任,難道我們中學生不是世界人民嗎?難道回到了軍國主義的時代嗎?大學全共鬥敗北之後,高中生對大學自治與大學自由更是傷心絕望,不如行動起來挺而抗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