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福兮?禍兮?當台灣邁出了淨零排碳的第一步

2022-02-28 06:50

? 人氣

企業面對最大的挑戰在綠化供應鏈

自標準普爾(全球) (S&P Global)的數據分析來看,我們可以了解為何全球及我國的企業必須全面參與氣候行動;既不是有關國家應盡的地球村義務,也不是道德責任,而是生存及發展的問題。標準普爾在Reducing our Carbon Emission to Net Zero may be our Biggest Challenge yet為題的報告中便指出(相關報導:Reducing our carbon emissions to net zero may be our biggest challenge yet );企業面對後《巴黎協定》時代的最根本問題,應在於如何建立自己量化的排碳基線(baseline),而這個以碳足跡型態呈現的數據,將能用以量化整個全球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境;這其中將包括企業本身之營運、供應鏈、產品生命週期、多元資產投資組合、以及銀行的貸放。此外,這些盤查將會特別透過對於燃煤、化石燃料儲量、公用事業和採礦業的深度分析,來深入了解對於氣候行動具有高度影響力的商業行為。依據這個分析,對大多數的商業行為而言,碳足跡係顯現在供應鏈或產品使用及廢棄階段;換言之,在這個分析中,在所謂範疇一(Scope 1)企業的直接排放中,除電業略超過50%,材料約20%外,其餘產業都在10%甚至5%以下;至於在範疇二(Scope 2)所謂的間接排放部分,則除了通信產業將近30%、資訊業11%、不動產業約20%外,其餘產業亦同樣低於10%甚至5%以下;至於範疇三(Scope 3)的上游涉及供應鏈部分,下游涉及產品之使用部分,合計除電業低於50%外,大多在80%,甚至90%以上;以我國關切的資訊產業,便接近90%、一般工業為90%、非必要性消費產品產業為超過95%。這其中,不論是上游的供應鏈,或下游的產品使用,其實都相當難以界定範疇並盤查其碳足跡,而這也成為大型跨國企業在因應全球減碳行動壓力下的最大挑戰,至於以全球供應鏈自居的台灣產業,自然會面臨責任轉嫁下的巨大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COP26,全球暖化在非洲肯亞引發乾旱,大量牲畜與動物死亡(AP)
企業面對後《巴黎協定》時代的最根本問題,應在於如何建立自己量化的排碳基線。(AP)

故此,不論是官方要建立減碳目標,或是民間企業要滿足自定減碳承諾或綠化供應鏈之要求,如何建立符合國際規範要求之排碳基線,顯然已成為公私部門所共同關切之核心課題,而顯然台灣產業界也已經體認到這個事情的重要性,除工業局回應產業需求已經提出「產業碳盤查及碳足跡輔導辦法」外,全國工業總會也呼籲推動產業公協會成立產業淨零聯盟及執行策略與作法。看來建立企業量化的排碳基線,並提出自己的淨零策略已成為我國公私合作的重點工作,而新修《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亦已就企業申請核定碳足跡與標示部分加以規定,這有助於企業確立自己的基線,以及因應未來跨國邊境調整措施應負擔成本之計算,後續並可做為我國與外國洽談雙邊跨境碳洩漏相關管制措施時之參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