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福兮?禍兮?當台灣邁出了淨零排碳的第一步

2022-02-28 06:50

? 人氣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能源問題:去化石燃料的困境

其實全球氣候動的根本問題早已被認為在於能源結構,而IEA則被批評係長期以來支持化石燃料庇護所。故此,在氣候公約的要求下,IEA於2021正式提出了2050淨零碳排的能源路徑,其中無不以去煤、去化石燃料為指標;例如,2035年停止銷售使用內燃機之汽車、2040年,全球電力部門達到淨零碳排、2050年,全球2/3的能源供給以及約90%電力供應將源自再生能源;其中風光約占電力供應的70%。相對者,傳統化石燃料將從現在約占4/5的全球能源供給,降至2050年的1/5;至於必須維持排碳高密集度的產業,如塑化、水泥及鋼鐵,將搭配碳補存之科技來加以控制。至於最關鍵的未經減排處理的燃煤電廠,將於2030年在OECD國家終止;2040年則併同未經減排處理的燃油電廠全球去除。最後,依據IEA的模擬,於2050,全球的石油需求將比2020年減少75%,天然氣減少55%。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綜上,去化石燃料的路徑。顯然正是《巴黎協定》能否達標的關鍵,而對於台灣而言,即便是2025年的能源配比,燃煤與天然氣這兩個化石燃料的占比,仍然近於80%,很顯然的,在IEA的淨零路徑情境下,惟有強化在碳補存及再利用的投資,讓我們的燃煤、燃氣電廠均能跳脫所謂「未經減排處理」的定義,方能舒緩台灣面臨的全球減碳壓力。這也可以解釋前述新修法案必須將碳捕獲與封存的相關規定納入規範的原因。

面對如此強大的國際減碳壓力,個人嘗指出,我國應跳脫未能公平待我的國際氣候法制體系,而回歸功利主義與跨世代永續的倫理思維,努力爭取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如今,便以此次IEA的情境模擬為例,我們便可以看到,純粹援引公約規則或外國的政策,並不當然能為不能深入參與決策的台灣所借鑑。例如。個人先前便曾指出大國在2030與2050目標上的反覆,如今,即便是帶頭主張去煤的英國,亦被指控同樣在涉及重大國際石化產業之利益時,疑似做出違背其高調氣候政策之行為。

確實隨油價的回升,主要的石油開採業者又開始活躍,即便如上所述,IEA已模擬出淨零路徑必須包括停止2022年以後的主要化石燃料開採或營運計畫,但除非業者沒有規避其責任,以及相關能源之需求端能獲得妥善管制,否則《巴黎協定》之控溫目標仍將難以成就。而最近英國與瑞士便被指控,嘗試協助提供規避天堂給大型石油企業,協助其重整投資組合,並將總部移徙至不支持減少化石燃料決議之國家,以利這些企業對於停止化石燃料補貼之國家,甚至以違反保護外國能源投資為由提起訴訟。(相關報導:Climate Home NEWS Weekly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