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福兮?禍兮?當台灣邁出了淨零排碳的第一步

2022-02-28 06:50

? 人氣

最近法國智庫Institute for Climate Economics (I4CE)提出了將綠色預算擴增為綠色與社會預算的構想,其中便特別針對當前眾多因應氣候變遷措施均論及了貧窮與公平性問題,例如,課徵碳稅對於低收入戶之衝擊,提出了應導入適當的再分配機制,或擴大公共運輸投資,以利這些不力族群的行動便捷。然而,我們慣常使用對於最弱勢族群的直接能源補貼,往往卻也是導致鼓勵能源消費不利效應的原因,故其分寸拿捏或許必須有更仔細的盤算。此外,I4CE並建議透過對於住宅密集區的空屋課稅,來減少該區不必要的新建住宅工程,比避免不必要的排碳,這正是將住宅政策與氣候政策相連結之另一種思考。我國目前亦積極的推動所謂的打房政策,其實這同時也會是有助於我國住商部門淨零路徑效益政策,值得我國主政者參考。(相關報導:Turn green budgets into green AND social budgets ?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目前這種促進社會共伴效益的政策推動,已與聯合國2015的永續指標相結合,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並透過Silesia Declaration on Solidarity and Just Transition,鼓勵政府積極投入政策來落實團結社會與公正轉型的目標。目前台灣在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同樣不斷面臨類似的社會爭議,除早期的離岸風電爭議外,新近漁電共生政策,更是牽涉到高度的社會爭議,政府雖因此制定環社查核指標,希望對於公眾溝通及促進共識有所助益,然迄今成效有限,或許世界銀行推動中的氣候預算標籤(Climate Budget Tagging; CBT)制度值得我們參考。該制度是希望系統性的對於因應氣候變遷之預算措施的積極或消極效應加以評估,是一種促進「綠色預算」的設計。依據世銀2021年之報告,自2012年迄今,至少有60個國家已經採行了這個制度。I4CE建議將CBT擴增為SCBT,亦即Soci0-Climate Budget Tagging,將氣候相關預算之正負社會效應加以評估。這個做法已初步在法國CBT of the French budget law project for 2021測試,其中顯示,93%因應氣候衝擊之預算,亦對不同的社會層面造成影響;而貧窮與健康問題所占比例最高,分別是90%與88%。這種源自國家預算支出SCBT之量化分析,一方面可以彰顯國家減碳之政策效益,另一方面則有助於社會溝通,顯然值得我國借鑑;尤其我國未來的碳費之支出預算,似乎便需要納入此方面之參考。(相關報導:Socio-climate budget tagging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