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嘛羨慕新加坡?》書摘(2):高度競爭的教育制度

2015-02-12 02:50

? 人氣

新加坡的乾淨、效率、競爭力,一直是台灣羨慕的對象。圖為新加坡的魚尾獅。

新加坡的乾淨、效率、競爭力,一直是台灣羨慕的對象。圖為新加坡的魚尾獅。

新加坡政府以有錢聞名於世,教育一向是施政重點。
但政府的錢不是用來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
而是塑造一個競爭的環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進入新加坡小學當老師

今天我們所認知的雙語教育, 被視為新加坡的招牌之一; 但目前這個版本正式推行的年份, 卻遠遠遲於新加坡獨立的一九六五年。雙語教育從建國以來一直都存在, 只是形式相當混亂, 兩種語言的排列組合有很多種。全國既有以華文、馬來文或淡米爾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 也有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直到一九七九年, 教育部才確立了統一的雙語政策。從這一年開始, 雙語的優先次序是英語被當做第一語言, 而包含華文、馬來文或淡米爾文的母語被當作第二語言。英語又被稱為官方語言或工作語言, 從此取得至高無上的地位, 之後為新加坡的經濟成長做出了巨大貢獻。那麼原本在華文學校教書的老師怎麼辦呢? 許多以華文教其他主科的老師, 即因為政策轉變而被迫去教華文, 這不就跟現在的我一樣了嗎? 從心理調適的角度來看, 我或許不該太難過, 畢竟老人家是半途中被「組織再造」,我只不過是上班前被通知而已。


至於被邊緣化的母語, 從字面上來看, 應該是指家裡講的話; 但教育部的定義, 卻是依種族區分-- 華人講華語, 馬來人講馬來語, 印度人講淡米爾語。隨著時間的推移, 英語的強勢肯定會讓一般家庭中的語言環境逐漸轉向以英文為主。那麼以種族來區分的母語, 既然和現實環境脫節, 無論是哪一種族, 對母語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陌生的感覺, 甚至是抵觸的情緒。這便是我們所看到的雙語現狀, 一般新加坡人講英語比較流利, 但是普遍不能完整掌握母語。從世界的範圍來看, 大部分人類能說好一種語言就很不錯了,也許擁有真正的雙語能力是一種奢求吧。


說起新加坡的語言, 最為外國人所熟知的是「 新式英語」(Singlish)。我十年的觀察,我認為「新式英語」可概分為兩類-- 「標準型新式英語」(standard Singlish)與「街頭巷尾型新式英語」(street Singlish)。所謂「 標準型」, 是指文法、用字與英式英語相同, 但是口音不同, 好比澳洲腔與南非腔英語。而「 街頭巷尾型」, 則是將英語和中國方言(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海南話⋯⋯)、馬來語、淡米爾語混雜使用, 不只是口音跟英式英語不同, 連文法、用字也不一樣。在新加坡,一般來說,大學畢業生多半能自在地在「標準型」與「街頭巷尾型」 兩者之間切換, 視場合來決定頻道; 越正式就越傾向使用前者, 反之則用後者。如果一個新加坡人不是大學畢業生, 由於英語詞彙有限, 他通常只好單靠「 街頭巷尾型」 來走遍天下了。這便是我眼中的「 新式英語」。如果你是台灣人, 之前以為新加坡人連英文都講不好,希望這一段解釋對你有幫助。不要忘了, 英文實際上就是目前年輕一輩新加坡人的母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