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私營央行與分佈式金融秩序

2018-03-28 05:40

? 人氣

事實上,這樣的inside money已經存在,最有名的就是Tether(USDT)。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示
圖示

Tether的概念其實源自國際貿易金融:把加密貨幣交易所想成貿易商交易的港口,貿易商之間因為各類套利套匯套差價的行為,需要在不同交易所之間「調頭寸」。因為傳統銀行體系對加密貨幣的敵意與監管打壓,許多加密貨幣交易所無法有穩定的法幣帳戶。加上國際美元的轉帳需要透過SWIFT網絡結算,一旦轉帳不及時,貿易商就可能會出現週轉不靈的「斷頭」風險。因此若能利用具一定公信力的公有區塊鏈 – 例如比特幣或以太幣—上面發行有十足法幣準備的數位代幣 – 每發行一枚Tether,必須有一美元先存到帳本上 -- 提供inside money的結算與拆借功能,一個活絡的“cryptodollar”資金市場就應運而起。

全球目前流通規模已達23億美元的Tether,為什麼屢屢引發爭議?原因在於一比一十足準備這個承諾,實際上已經是在創造信用。之前市場上不斷謠傳Tether的帳戶裡沒有足額美元,或是其配合銀行可能會被迫關停相關帳戶服務,已經成為全球區塊鏈業界的羅生門。這些指控有其根據,但駁斥亦無困難。Tether的運作仰賴銀行低調配合,因此其配合銀行就算明知帳戶裡有十足準備,也不方便出面作證;由於Tether勇敢地架起來連接傳統法幣與加密貨幣之間的橋樑,當熱錢湧入加密貨幣市場時,Tether發行的美元代幣USDT理論上應該對USD升這好比是Tether徵收過橋費,或是鑄幣稅(seigniorage),或是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出現的bank money對硬幣的「便利溢價」(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稱為“agio“)。根據市場交易數據,USDT對USD的匯價非常平穩。這恰好反證了Tether信守承諾的堅持。捕風捉影的指控之所以有人信,無非Tether只是新創企業,不是受監管的銀行,儘管它事實上承擔了央行的重責大任。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此而已。

圖示
圖示

Tether證明了原生於互聯網、具穩定幣值與超主權流通性的數位法幣,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許多Tether的競爭者也紛紛出現。除了QASHDAI之外,還有剛剛發佈的SagaCoin,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yron Scholes都是SagaCoin的顧問。這些項目都可算是比特大陸認知下的私營央行。私營央行若獲得某國政府特許牌照,利用分佈式帳本技術將既有貨幣總量當中的一部分「數位化」,則貨幣總量無增減,只是提通渠道與速度改變。這個型態的數位貨幣仍是經濟體中流通的私部門負債,只是信用創造機制有區塊鏈或其他分佈式帳本技術加持;若私營央行是增發有無限法償效力的新數位貨幣,等於outside money總量增加,此時私營央行的角色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鑄幣廠類似,只要政府監管機制妥善,私營央行的商業模式並非不可持續,關鍵在於應用場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