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讚」嘆二聲:國光劇團的危機感從何而來?

2021-12-17 06:05

? 人氣

位於臺北大稻埕的「臺灣新舞臺」,是由鹿港富紳辜顯榮先生自日人手中買下「淡水戲館」後整治修建而成,外觀宏偉似大廟宇,是第一座專演戲曲的戲院。(作者提供)
位於臺北大稻埕的「臺灣新舞臺」,是由鹿港富紳辜顯榮先生自日人手中買下「淡水戲館」後整治修建而成,外觀宏偉似大廟宇,是第一座專演戲曲的戲院。(作者提供)

原以為三十年來的臺灣歷經民主化,國光的組織編制也已完成法制化,加上文化資產保存觀念漸入人心,即便京劇與本土社會尚未完全融合,國光劇團也不可能會被無故裁撤。然而,國光團長近期攸關國光面臨政治危機的一番談話,以及她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吹皺了一池春水。國光是否真的面臨政治危機?團長所謂可能成為政策犧牲品的訊息不知從何而來?是團長自己的判斷,還是「上級」有要劇團自我了斷的指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宜人京班演出宣傳海報。(作者提供)
宜人京班演出宣傳海報。(作者提供)

 

宜人京班是戰後台灣人組織的本土京班。(徐亞湘提供)
宜人京班是戰後台灣人組織的本土京班。(徐亞湘提供)

四、團長不應該據理力爭嗎?

如果是「上級」指示,那麼「上級」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文化部?或者是行政院、總統府?「上級」公文在哪裡?或「上級」長官在哪次會議公開或私下指示?如果「上級」長官真有裁撤國光、消滅京劇的政策,做為劇團的團長不是應該要從國光創立的初衷,以及京劇的文化價值據理力爭嗎?

如果只是出自團長個人判斷,而讓原本就有危機感的團員產生更大的不安,團長的作為就極不適當。我不知有強烈危機感的國光團員是每日辛苦練功、排演的演員或文武場樂師?還是三十多名忙著策劃國光活動的行政人員?

位於今日延平北路的第一劇場,是當時最大的臺灣人戲院,主演電影、京戲和新劇。(作者提供)
位於今日延平北路的第一劇場,是當時最大的臺灣人戲院,主演電影、京戲和新劇。(作者提供)

國光劇團的定位應該立足於保存、發揚京劇文化的基礎上,因為擔負這樣的使命,國光才能成為國家級劇團。以國光劇團現有的創作、展演能量,走科技化、國際化並非遙不可及,但若視為國光「殺出一條血路」的秘方,國光似乎也可考慮由公營轉民營了,從此自自冉冉,可以申請國家品牌團隊,接受政府補助,但也沒有理由作為被國家保護的公營劇團,否則對許多民間劇團並不公平,因為民間劇團若有像國光一樣擁有一百多個預算員額,包括37名行政人員的資源,「彼可取而代之」,誰沒有「未來式」?

五、綠色總統、文化部長會花費心思打壓京劇與國光?

團長對國光面臨政治危機的判斷實在不具說服力,我比較不解的是,她因惧害危機而超前部署,採用一套「國光IP × 科技未來式」,以求消災解厄,她視「科技化及國際化」為國光必須要走的趨勢,似乎是「上級」交辦的任務?卻又宣稱國光近年在跨界科技上的創新,完全是她以團務發展的綜合考量評估所做的決策,原因是這些年來公部門預算逐年減少,各單位都要靠新興「競爭型計畫」以爭取額外經費資源,而科技化及國際化方向,更是重要推行政策。

1948年11月30日顧劇團一行抵達臺北,揭開在「永樂戲院」將近四年多京劇演出的序幕。(作者提供)
1948年11月30日顧劇團一行抵達臺北,揭開在「永樂戲院」將近四年多京劇演出的序幕。(作者提供)

我個人未曾聽聞哪個政治人物正式提到團長所謂的「政策」,也從沒看到媒體披露相關訊息。裁撤國光、消滅京劇應該是個假議題、假消息,我就不相信哪個綠色總統、文化部長會花費心思,刻意打壓京劇與國光劇團。政治人物在政壇縱橫捭闔,競逐的是權力,關注的是熱門議題,對文化事務至多只有印象,很難有整套論述,更無餘暇注意到冷門的京劇與國光劇團,也許曾有人對京劇或國光嘖有煩言,「青菜」講一番,但也不可能冒大不韙,逕自解決京劇與國光劇團的「問題」。

如果藉科技化、國際化讓劇團「轉型」,解除國光危機的構想,是團長自行研發,其實是一廂情願,試想「上級」長官要對國光「下手」,會因為你這招「京劇 × 科技 × 影像劇場 」調整體質、變更營運策略而鬆手,讓國光繼續保留龐大的組織編制?如果沒有人企圖消滅、改變國光現狀,團長這套「國光IP × 科技未來式」豈不是本末倒置,打亂了國光劇團的定位與營運步調?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