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震生觀點:K for Kleptocrat─盜賊統治者的防疫手段

2021-08-08 05:40

? 人氣

1919年演說中的列寧。(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19年演說中的列寧。(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更重要的是,強人政治之下,言論或文字必須具有彈性(elastic),因為一旦有必要時,法律的文字可以根據統治者的利益,隨時調整。在這個體系中,操縱玩弄並非濫權,而是體制的必然,用來獎勵財富和權力。儘管會有不少評論者對這個體系提出批判,但似乎很難動搖政策的方向,或是阻止強人取得政治權力,因此作者表示那些認為川普不夠格當總統的批評,最終還是無法阻擋他的總統之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篇文章完成後4年的另一次總統選舉中,川普這位強人總統儘管任內相當具爭議,但仍然獲得超過預期的選票支持,顯然主流媒體對他的檢驗和批判、及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對他的嘲諷和揶揄,都不能改變他靠操縱群眾所獲得的擁戴。

儘管如此,川普最終還是在民主選舉的機制中落敗。反倒是他主要敵手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一個令他欽羨的專權領導人統治下的俄羅斯,更像是強人政治。

The Birth of Kratocracy,” Kronstadt Revolt, November 28, 2016.

Kulturkamp 文化戰或文化鬥爭

Kulturkampf來自德文,如果大家對希特勒(Adolf Hitler)有一些認識,就知道他曾寫過一本《我的奮鬥》(Mein Kampf)的自傳,將德文的文化(kultur)與奮鬥(kampf)合起來,就是所謂的文化戰或文化鬥爭。

不過,kulturkampf一詞有其政治的根源,來自於19世紀普魯士的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與天主教會在教育權力控制和神職人員任命的爭奪。Kulturkampf在今日的政治用語中,意味著世俗政府與宗教團體的衝突,或是在一個國家、社群、及團體內,不同派系或陣營間深層的價值對立。

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文化戰爭 (The Culture War)已成為他凝聚基本盤、引發支持者熱情的重要信念,但也成為川普個人保住政權的政治工具。

希特勒對台下群眾行納粹禮(AP)
希特勒將德文的文化(kultur)與奮鬥(kampf)合起來,就是所謂的文化戰或文化鬥爭。(資料照,美聯社)

《哈芬頓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在川普剛上任時,有一篇有關川普對藝術進行文化鬥爭的專文。作者指出共和黨增加的國防預算及在美墨邊境建築圍牆所需的費用,加起來就近1000億美元,並宣稱這是為了捍衛美國的文化,但卻同時刪減如國家廣播公司(Corporation of Public Broadcast、CPB)、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NEA)、及國家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NEH) 等重要文化機構的預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