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嗎?彭博專文解析:不可能

習近平正在北京公車的螢幕上發表創黨百年演說。(美聯社)

剛過完百歲生日的中國共產黨,當然希望看到它所統治的中國持續崛起,甚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彭博新聞社6日刊出專文解析,直言這件事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日漸式微,反倒是從疫情中復甦的美國經濟強力反彈,在改革失敗、國際孤立與金融危機的利空之下,中國可能在攀頂之前就陷入停滯,甚至步上日本經濟泡沫的後塵。

習近平才剛在天安門城樓上慷慨發言,表示「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但中國真的有辦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嗎?《彭博》在〈When Will China Rule the World? Maybe Never〉(中國何時能統治世界?也許永遠不會)這篇報導中,卻不怎麼看好中國繼續崛起。

在天安門城樓上對群眾揮手的習近平。(美聯社)
在天安門城樓上對群眾揮手的習近平。(美聯社)

《彭博》分析,在新冠疫情早期,中國確實將疫情控制得宜、甚至繼續保持成長,反觀美國則是遭受了數十萬人死亡的重創、經濟也嚴重衰退。如果在那個時候問「中國能不能超越美國」,許多人可能確實會給出肯定的答案。不過在快速施打疫苗的政策奏效後,美國經濟出人意料地迅速復甦,中國似乎錯過了超越美國的時機,與「世界難波萬」的大夢擦身而過。

《彭博》指出,如果習近平能夠堅持經濟改革,美國總統拜登又未能推動更新基礎措施、無法擴大勞動力,那麼中國確實可能會在2031年取代美國。但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度並不理想,包括關稅與其他貿易障礙也在阻擾中國進入全球市場、獲得先進技術的機會,加上新冠經濟方案將債務水準拉高到歷史性的紀錄,甚至中國官方的經濟數據可能被誇大—等在習近平前頭的恐怕不是超越美國的時機,而是可能重蹈日本覆轍的危局。

身處困境的巨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在2014年就曾經指出,如果只依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的經濟在帳面數字上已經取代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不過鑑於中國官方的數字可能存在各種問題,根據解密的美國外交電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07年在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就曾對美國大使表示中國的GDP數據有「人造因素」、「僅供參考」。

那麼中國這個「世界第一」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呢?《彭博》指出,有三個因素決定了經濟成長,包括勞動力規模、資本存量、以及生產力。但中國在這三個領域都面臨了不確定的未來。在勞動力部分,從「一胎化政策」走到社會興趣缺缺的「全面二孩」、甚至「開放三胎」,中國的低生育率意味著這個人口大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達到頂峰。如果生育率持續沒有起色,中國未來30年將減少2.6億人、人口降幅達到28%。

中國少子化、三胎、隔代教養、人口老化、老齡化、人口管制、計劃生育、兒童。(美聯社)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讓中國的人口紅利快速流失。(美聯社)

關於勞動力的數學非常簡單:勞動力越多意味著更多的成長,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了人口紅利耗盡的風險。但中國的人口政策從一胎、二孩快速走到三胎,處於生育年紀的中國男女卻是興趣缺缺。中國政府只能從提高退休年齡下手,希望延長老年人的工作時間,減緩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道。《彭博》指出,中國人不願生兒育女,除了原來人口政策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房價與教育費用居高不下,一位中國網友談到三胎政策就說「我之所以不買三輛勞斯萊斯,並不是因為政府不讓我買」。

人口前景黯淡,那資本支出跟生產力OK嗎?

與積重難返的老齡少子化相比,中國在資本支出項目似乎讓人喘一口氣。畢竟沒有人認為中國的鐵路、工廠、機器人、5G建設的數量會逐年下降。但中國經常用來傲視美國的基礎建設,似乎也有另一個方向的隱憂。《彭博》指出,中國經過了多年的高速成長之後,產能過剩、遍地蚊子館、甚至在人煙稀少的區域出現六線道的高速公路,都說明了中國資本支出的問題。

中國經濟,在北京街頭購物的民眾(AP)
北京鬧區。(AP)

如果勞動力與資本支出都有問題,那麼生產力顯然就會是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彭博》指出,大多數西方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若要提升生產力,就必須進行改革,包括廢除陳舊的戶籍制度、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降低外資進入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門檻。不過中國整合勞動力與資本的效率僅有美國的一半,即便到了2050年,中國的生產力可能也只能達到美國的70%。想要取代美國,中國還有好長一段路仍需努力。

被討厭的中國

如果勞動力難以增加、無止盡的投資也不得要領,那麼透過勞動力品質的提升(smarter workers)與先進科技的加持,中國有機會更快達陣嗎?《彭博》指出,中共雖然能精心安排自己的百歲生日,但並非所有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都在其控制之下。美國智庫皮尤(Pew)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調查指出,76%的美國人對中國抱持負面看法、創下歷史新高。

皮尤17國民調:你更喜歡美國或者中國?
皮尤17國民調:你更喜歡美國或者中國?

糟糕的是,討厭中國並非美國人的專利,許多國家都對新疆與香港的人權有意見,對於新冠病毒的起源更不願輕信中方說詞。當「中國崛起」在其他國家眼中成為負面事物,思想與創新的跨境流動也會開始出現遲滯,這對中國來說絕非什麼好消息。包括歐洲已經決定退出歐中投資協議,印度也在關閉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大門。

國際貨幣基金的經濟學家曾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如果中國與美國真的將這個世界劃分為對立的兩個集團,那麼中國在2030年的GDP可能會受到高達8%的衝擊(與兩國關係保持穩定的情況相比)。

中國的金融未爆彈

《彭博》認為,中國國內改革停滯不前,在國際上也受到孤立,這兩者的結合可能會引發另一種極端情況:金融危機。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信貸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40%,已經迅速飆升到目前的290%,其中新冠刺激經濟方案的「貢獻」最大。這如果發生在其它國家,如此極端的負債狀況意味著大麻煩即將來臨。

根據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 Rogoff)的對金融危機的研究,《彭博》認為雷曼兄弟式的崩潰如果發生在中國,那麼中國將進入嚴重的經濟衰退,然後將會是接近零成長的「失落十年」。除了債務風險,中國數據的真實性疑慮,也讓人對金融危機的發生機率不容樂觀。

中國貿易、貨櫃、江蘇南通。(美聯社)
中國經濟數據可信嗎?向來是觀察中國的難題之一。(美聯社)

《彭博》與BBC都指出,中國的領導人早就意識到「官方經濟數據不可信」的問題。李克強早年在擔任遼寧省銀行行長時就說。為了掌握實際情況,他傾向於查看發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等數據。香港中文大學與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在2010至2016年間的「真實」GDP成長率,比官方數據低了約1.8個百分點。如果中國的經濟成長本來就不如帳面數字,要超越美國也就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崛起最大擋路石:拜登

「中國有一個總體目標,我不會為此批評他們。他們的目標就是成為世界上的領先國家、世界上最富裕以及最強大的國家」、「(不過)在我的任期之內,這些事都不會發生,因美國將會繼續成長與擴張。」

拜登在擔任美國總統後的首場記者會上發言

拜登今年3月25日在白宮東廳舉行了上任後首場正式記者會,除了宣示加快施打新冠疫苗、敏感的阿富汗撤軍問題,他對中美關係的發言最受到各界矚目。他認為美國在這個時代的使命:「非常明顯的是,這是民主政體與獨裁政體在21世紀的較量」、「這才是關鍵,我們必須證明民主是有效的!」

美國總統拜登9日抵達英國,在米登霍爾皇家空軍基地對駐英美軍發表談話。(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在米登霍爾皇家空軍基地對駐英美軍發表談話。(美聯社)

更具體地說,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的拜登,親自宣示了阻擋中國實現「成為全球最富裕、最強大國家」的目標,因此《彭博》認為「中國想當老大?在拜登的眼皮子底下恐怕做不到」,拜登也確實投下數以兆計的預算,增進美國的競爭力、並且改善基礎設施。由於美國積極邁開經濟成長腳步,中國也就更不容易迎頭趕上。

《彭博》在文末強調,中國要趕上美國的關鍵,在於從國內改革到國際關係都一帆風順,那麼他們在十年內確實有機會與美國並駕齊驅。問題是目前的中國面臨改革停滯、全球關係緊張、勞動力減少、金融危機風險升高,加上即將展開第三個任期的習近平,讓人擔心中共將會重演執政早期的領導層失靈,中國恐怕也將永遠沒有機會贏過美國。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