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國大陸南極戰略奏效

2017-12-26 06:10

? 人氣

中國科考隊員在停泊於南極維多利亞地特拉諾灣的「雪龍」船上展開隊旗合影留念。(資料照,新華社)

中國科考隊員在停泊於南極維多利亞地特拉諾灣的「雪龍」船上展開隊旗合影留念。(資料照,新華社)

南極,在國際法上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主權所有,它是全人類的資產,也是科學家進行研究的基地。受到南極條約體系(The Antarctic Treaty)影響,各國對於南極皆擁有科學研究的自由,同時各國也同意南極為非軍事區域,禁止任何一國在南極陸上進行軍事部署/核爆,大陸身為其簽署國,自然對南極的目的也僅存在於科研,並無部署任何軍事力量在南極大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同於北極為浮冰所構成,南極已擁有大陸作為特徵,近年由於全球暖化趨勢,加上南極附近海域的漁業資源豐碩,吸引各國的爭相關注,其中又以大陸近年的布局最為明顯,備受各界矚目。

大陸在南極的建設是近30年的事(1984年開始),相較以往擁有豐沛的科研資源的美國與澳洲甚或其他國家,由於面臨經濟不佳,研究經費與其他運輸開銷皆受到限制,美國與澳洲在南極的舉動相較於大陸大幅減少,大陸因經濟發展獲得豐沛的資源,加上對海洋資源的殷殷期盼,先後在南極大陸上建設數座科考站,分別是長城站、崑崙站、泰山站、中山站與新建站。

1989年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落成。(新華社)
1989年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落成。(資料照,新華社)

這些科考站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提供大陸在科學、經濟與附近航道上給予許多資訊,近年來特別是在氣候變遷加劇下,許多國家紛紛針對溫室氣體對於地球有何影響作出許多研究,其中鑽取南極大陸上的冰芯更是了解暖化的捷徑之一,拜經濟與科技進步之賜,大陸在這方面特別有貢獻,除已擁有相當成熟的鑽探技術外,對於鑽冰地點也是相當了解,透過科學研究來提升大陸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已是大陸學界/官方近年努力的目標。

南極除了提供科學研究外,大陸百姓對於南極旅遊也抱持極大熱忱,根據國際南極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ntarctica Tour Operators)表示,大陸百姓赴南極大陸旅遊人數已逼近5000人,人數上僅次於美國成為第二大前往南極旅遊的國家。目前旅客前往南極旅遊的方式以飛機與船隻為主,由於南極大陸上沒有大型國際機場,大多數的客機需先降落在阿根廷,再透過乘船靠向南極。

在北冰洋的策略中,大陸透過與俄羅斯的合作進行航道開發。在南極則透過自身所擁有的船、飛機進行交通運輸,不可諱言南極大陸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仍為科學研究站,是各國爭相前往的大陸,也是許多探險家勇於挑戰的地區,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對於冰層的了解與保戶也日趨重要,可以想見南極陸上即使沒有列強的軍事力量,仍有世界強國的科研人員在此進行研究,這無疑又是開啟大陸以軟實力來建構自身的外交策略之一,加速大陸在南極的話語權,同時這也是繼提出「帶陸經濟政策」後,大陸在國際環保議題上的發聲,提供不同的研究視角。

*作者為獨立評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宋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