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有台灣味的中文名!英國代表鄧元翰新名字用民主方式產生

2021-05-22 08:00

? 人氣

英國在台協會代表鄧元翰(簡恒宇攝)

英國在台協會代表鄧元翰(簡恒宇攝)

除了會說中文,有個中文名字或許更能給中文使用者親切感,因此不少歐美外交人員都相當漢化的中文名,而2021年1月才到任的英國駐台灣代表鄧元翰,使用的中文名是由英國在台辦事處職員一起想出10多個,最後由他親自選了「鄧元翰」做為與台灣民眾互動的名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鄧元翰(John Dennis)1982年進行中文培訓,3年後外派至英國駐中國大使館當二等秘書,2003年再度出使中國,擔任駐華公使,當時的中文名為「鄧強」。他的英文名字若依常用翻譯模式中譯,會是「約翰•丹尼斯」,而John有時也中譯為「強」,鄧則取自Dennis首個音節,「鄧強」一名由此而生。

融入台灣的中文名字

不過這次派駐同樣使用中文的台灣,鄧元翰卻未沿用舊名「鄧強」,而是改為更有台灣味的現有名字,對此鄧元翰稱,由於之後是在英國倫敦和派駐非洲國家,數年用不到原有的中文名,「這名字已不再適合我」,且因派駐台灣的時間,會比先前的外派時間久,「我想要有個更融入當地文化、更被當地大眾接受的名字」。

61歲的鄧元翰的外交生涯近40年,1996年被借調出任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董事長特別顧問,2年後重返公職,並於2001年外派印度,2003年升任駐中國公使,3年後調回英國外交部當亞洲司長。他於2014年出任英國駐安哥拉大使,因此是第2位當過大使的英國駐台代表。

新名字民主模式產生

「我對台灣(英國在台辦事處)的團隊有很大的信任,所以我讓同事幫我選名字」,鄧元翰說,「我請他們最後給我3個選擇,若我有中意的,就會成為我的名字」。他表示,中文為母語的同事先腦力激盪,想出12個名字,「每個都和我的英文名字及擔任英國駐台代表的角色(形象)有關」。

鄧元翰提到,最後辦事處全體同仁投票,選出3個名字給他挑選,最後親自挑了最高票的「鄧元翰」,「我留著原本的姓氏『鄧』,因為與英文姓氏首個音節的發音相似,現在名字的『元翰』也是,讓我覺得人如其名,非常感謝團隊的建議」。另外,英國駐台前代表唐凱琳(Catherine Nettleton)似乎也改過中文名字。

唐凱琳是首位女性及第1位當過大使的英國駐台代表,鄧元翰是接任她的職位,而他們2人曾在英國駐中國大使館短暫共事,當時鄧元翰是公使,唐凱琳則是負責政治及經濟事務的參事(中國稱參贊),她當時的中文名字為「南凱琳」,英文名字若音譯應是「凱薩琳•奈特頓」。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