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加值 到底加值了誰

2014-07-31 20:20

? 人氣

馬政府推動農業自經區,但農民及民團都疑慮重重,擔心傷害台灣農業。(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馬政府推動農業自經區,但農民及民團都疑慮重重,擔心傷害台灣農業。(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自由經濟示範區主打的5個重點產業中,農業加值恐怕是最受爭議的一項。區內進口原料零關稅、內銷10%以內免營所稅、開放大陸830項管制性農產品,在在挑動台灣農業敏感神經。農民擔憂被犧牲,農經學者和農陣則質疑,農業加值到底加值了誰?是否變成加工業者獲利、農民受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發會規劃的農業加值,希望運用國外充足、低價的原料,結合契作國產安全優質原料、關鍵產製技術與農業研發能量等優勢,推動產業加值發展。不過,台灣農業早已陷於困境,不僅休耕地面積高達2成,糧食自給率也未達3成,自經區所提出的「農業加值」,對農業是否能有效幫助?

自經區特別條例共計73條,其中有5條和農業直接相關。第38條零關稅、第42條開放對中國管制的830項農產品;雖然國發會、農委會都一再保證,自經區加工的原料產品有電子帳證、保稅工廠等管制措施,不會流入國內市場,但是「前店後廠」的設計,讓民眾對於政府把關很有疑慮,無法相信官方說法。

「台灣農產品已經夠好,無論西瓜、香瓜、菜豆等,各種農產品都有能力發展加工,政府從來沒有保護農民,看不懂政府為什麼要這麼做,對農民以及下一代都有很大的衝擊!」來自灣寶的農民洪箱在一場公聽會中說,西瓜可以做成酒,最近下雨西瓜受創,政府原應輔導農民,不但沒有,卻還要開放其他國家的農產品進口加工成為台灣農產品。

更令農民擔憂的是,進入自經區的農產品經過加工後,依照WTO的規定,只需加工價格實質轉型超過35%,即可掛上MIT的標章。比方進口便宜的中國茶葉後,只要包裝價格高一些,輕易就可超過原價的35%,搖身一變成為台灣茶葉擺在銷售架上。在此情況下,業者當然選擇中國茶業,用低廉的成本增加利潤。

宜蘭小農吳佳玲日前在一場公聽會上說出他的心聲:「台灣很多優質的農產品是出自農民辛勤的耕作,現在卻要為進口農產品背書,掛上MIT,有問過台灣農民的意見嗎?」雖然他種水稻,沒受到示範區直接衝擊,但因為擔心台灣農業和農民形象會因為示範區受創,所以挺身出來反對農業加值計畫。

農委會的農業加值政策,怎麼看都是嘉惠加工業者,而非台灣的農民。區內加工業者進口原料零關稅、內銷10%以內免營所稅,大大降低了業者經營成本,但是對於區外、台灣辛苦耕耘的農民,有甚麼利基?台灣非原料生產國,食品加工概念本就違反潮流,台灣農民若能避免因示範區受創就算萬幸,何來加值之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