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文:不要被張夏準誤導了

2021-01-19 05:50

? 人氣

綜合而言,一般產品的軸線,是「由工廠到市場」,全世界政府在WTO的規範下都同意:「出了工廠之後,不要再有政府補貼,讓市場公平競爭」。但是對於科技產業,他們的產品軸線應該是「由實驗室到工廠,再由工廠到市場」。政府可以介入補貼的,是「從實驗室到不特定工廠之間」這一段。究竟政府在實驗室到工廠之間該有什麼補貼規範,其實在學理上還沒有定論。但是無論如何,先進國家補助科研並沒有理虧,政府補貼科研並不是資本主義的缺陷,我們沒有胡亂批評的道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富國糖衣》與《資本主義沒有告訴你的23件事》的作者張教授生於長於韓國,對於韓國經濟知之甚詳。他在書中非常自豪韓國政府排除眾議,強推大鍊鋼業、汽車製造業的績效,認為那些是政府介入經濟運作的「成功」實例。同樣的邏輯,或許他也會認為中國的阿里巴巴、華為等也是成功案例。

南韓首爾市政廳的巨幅新冠病毒宣導海報,街上的市民則大多戴著口罩。(美聯社)
南韓首爾市政廳。(美聯社)

韓國產業,算是「成功」嗎?

但是,什麼算是「成功」呢?如果當初韓國選擇發展的是鍊鋁業而不是鍊鋼業,如今會不會「更成功」?政府全力補貼投入一家工廠,別的國家沒有這麼做,只要沒有貪汙舞弊,大概很難不成功吧?如果有ABCDE五個產業政府可以全力投入,為什麼後來選擇E,而非ABCD?這是一個產業選擇問題。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中,資源流向哪個產業大概是「利潤導向」決定的,外界對於純粹利潤考量批評不少;但是在政治場域,產業選擇八成是政治人物裙帶決定的,或是在於政治領袖一個人的判斷。這兩種決策模式都有缺點,若說韓國鋼鐵業的選擇是成功的,其實是欠缺判準的。

韓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集團軍作戰」為特色,鋼鐵、汽車、半導體、家電皆如此。台灣曾經想模仿這樣的集團軍模式,但是橘逾淮為枳,我們學不像。集團軍模式發展下去,一定會出現超級大財團、財閥,不但集團領導富可敵國、頤指氣使,而且勞工權益、公民制衡等力量都受到壓抑。台灣沒辦法走韓國產業發展模式,其實是因為社會力的牽制。

《天下雜誌》曾經有幾次報導韓國財閥經濟下年輕人的苦悶與挫敗感,看起來比台灣嚴重許多。此外,韓國的所得分配不平均,也比台灣嚴重。台灣公民社會頗有規模,能夠擋下若干政府的產業規畫。所以,韓國在成功產業的背後,也有另一掛伴隨的社會問題。要論述「韓國汽車產業成功」,應該要比較整體面向吧?總不能只看「一將功成」,不看背後的「萬骨枯」吧?

民主與經濟發展,是同一位階嗎?

也有人認為新加坡淡馬錫是成功的國家介入產業,我有強烈的不同意見。淡馬錫是一個主權基金,全世界只有兩類國家能運作主權基金:或是非常民主的國家,一切細節都透明且上軌道,如挪威;或是非常不民主的國家,沒有東西透明,任何人質疑任何細節也沒有用,如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淡馬錫的CEO是總理李顯龍的夫人(Errrr),這樣的安排,本身就是一個民主制度的重大失敗。所以,什麼叫作「成功」?台灣有些人老是學別人,也想推主權基金,這是腦筋不清楚的胡亂政策建議。台灣可以學習挪威的民主,但是不能學新加坡或是中國的所謂「民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