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020-11-29 05:50

? 人氣

道家思想可以用於養生與治國。(東方IC)

道家思想可以用於養生與治國。(東方IC)

《道德經》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都彙聚在車轂上,因車轂空虛得當,才產生車子的作用。

糅合黏土做成各種器具,恰恰因為器具中間的空無,才能形成器具的效用。

開鑿門窗,造成房屋,恰恰因為房屋中間是空的,才有居室的用途。

由此可知,「有」帶給人的是便利,「無」帶給人的是發揮作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三十根輻條都彙聚在車轂上,就因車轂空虛得當,才產生車子的作用,「輻」,是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轂」是指車輪中間的圓孔,即車軸,從那裡輻射出三十根輻條,到車圈上。「當」,有剛剛好、恰當的意思。「當其無」,即「無」得恰到好處。整個車子,最主要就是輻、轂構成的輪子,中間的轂是空心的,這樣輻條才可以插進來,裝到裡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轂本身都不能接榫輻條,就沒辦法形成車圈。這就是道家標榜的虛空與無形的妙用。領導人的內心,也要像「轂」那樣虛空,不要一天到晚做這個、做那個,任何一個邊緣的資訊傳過來,都要虛心承納,還要接上整個運轉的中樞,才不會「輿說(脫)輻」(《易經·小畜卦》)。

由此可知,「有」帶給人的是便利,「無」帶給人的是發揮作用。
由此可知,「有」帶給人的是便利,「無」帶給人的是發揮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糅合黏土做成各種器具,恰恰因為器具中間的空無,才能形成器具的效用。「埴」指黏土,「埏」指和泥土。譬如,用泥燒制的碗、罐、缶、缸,中間都是空的,這樣才可以裝水、裝食物等。如果中間不空,啥也不能裝。所以,老子還是強調那個「無」的用處要比「有」大得多。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戶牖」指門窗。開鑿門窗,造成房屋,恰恰因為房屋中間是空的,才有居室的用途。「鑿」指開鑿。因為古代北方造的房子就像窯洞,把裡面挖空了,才能形成居室,門窗都是開鑿出來的。有時候,想想我們在都市中,花了幾百萬買的房子,裡面不都是空的嗎?開發商其實就是賣空間給我們,如此才有居住的功能。

可見,老子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因為「無」才會產生「有」的用,就形而上的「道」而言,「無」是體,「有」是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由此可知,「有」帶給人的是便利,「無」帶給人的是效用。「利」字,就是「禾」「刀」組合而成。秋天到了,人拿著鐮刀去割取禾苗,這就叫獲「利」。就形而下的「器」而言,「有之以為利」是末,「無之以為用」才是根本。那個「用」字的造字,就是一個網狀脈絡的象。「有」是從「無」中來的,沒有那個「無」,就不可能有這個「有」。

我們講「用」的含義,是指用柔,因為跟「無」有關。「利」的內涵,是指你自己有多少資源,就直接拿去用,不要跟別人借,賺了都是你的。

「有之以為利」,我們所看到表像的東西,都是有之以為利,像有錢。如果哪個國家,所印的鈔票沒有那個「無之以為用」的信用,作為保障,那根本就是紙。可是,誕生「有之以為利」的,恰恰是「無之以為用。」

這些道理一般人是都懂的,問題是做到不容易。我們讀它的時候,邊讀邊點頭,一到做的時候,比誰都糊塗。碰到「有」的層次,就短視得不得了。我們說,道家思想可以用於養生與治國,《易經》中的頤卦就可以涵括。我們看,頤卦的象,中間不就是空的象嗎?假定中間都滿了,那就離死不遠了,就該是大過卦了。

*作者為中華奉元協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本文選自《道德經新解》,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