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抗戰時期—花園口掘堤戰略之運用、效果與歷史反思

2020-11-22 07:00

? 人氣

其中第440頁記載如下:「中國軍隊6月10日左右於鄭州東北掘開黃河堤防,使黃河水向東南方向湧出,採取了水淹戰術,淹沒了自己的廣大沃野,形成了經中牟、尉氏、周口、阜陽連接淮河的大地障,給我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參見附註說明2)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軍搶救遭受洪水圍困的車輛。(作者提供)
日軍搶救遭受洪水圍困的車輛。(作者提供)

而據我方目擊者說:「洪水到處,日軍驚恐萬狀,東奔西突,人馬踐踏,車、馬、人員淹沒不計其數。」

毫無疑問,這是中華民族所承受的極其慘重的犧牲。也正由於這一慘重的犧牲,才改變了嚴重不利於我的戰爭態勢,粉碎了氣焰囂張的日寇奪取鄭州後(當時統 帥部已決定放棄鄭州)迅速南取武漢、西襲潼關的企圖。如果沒有黃泛區阻隔,鄭州淪陷後,敵人必然直逼武漢;而由豫至鄂,不僅有鐵路運輸,而且地勢平坦,極利敵之機械化部隊縱橫馳騁。我軍能據險堵截的,僅一武勝關而巳,一遭突破,戰局不堪設想。

花園口決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鉅大地障,終於迫使敵人止步於平漢路以東,我唐、白河流域及漢水中游方得以免遭敵鐵蹄踐踏。唐、白河流域人口眾多,地域寬廣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力地支援了抗戰。正由於有了黃泛區這一地障,我第一、第五戰區才分別得以在洛陽、老河口立足,與江南諸戰區遙相呼應,從而確保西北、屏障陪都。

單純從軍事角度講,花園口決堤,乃是我國處於經濟、軍事、科學、工業全面落後的情況下,面對強敵不得不採取的「斷臂圖存」之舉,事關國家危亡,華胄存續。作出局部之重大犧牲,而換取民族之慘勝,後人是應該理解的。(註七)

兩岸學者重新挖掘真相

大陸民國史專家馬振犢教授在《抗戰中的蔣介石》一書中指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計謀,使豫、皖、蘇三省44個縣54,000平方公里土地陸沉水底,80餘萬人葬身魚腹,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軍力不如人.蔣介石才出此下策。弱國、弱軍的悲哀。

單純的從軍事角度講,花園口決堤乃是我國處於全面落後的狀況下,面對強敵不得不採取的『斷臂圖存』之舉,事關國家危亡,華冑存續,欲做出局度之重大犧牲而保存民族之最高利益……黃河大水使日軍統帥部原定作戰計畫被打亂,只好變更戰略進攻路線,改以華中方面軍繞道合肥、安慶沿長江一線主攻武漢」。(註九)

楊晨光博士在《武漢會戰之研究》一文中強調:「……從國軍方面的紀錄,吾人也早知歷經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迄未長期整補的國軍部隊,能在武漢會戰中阻敵已是一種奇蹟,若不借助地形地障之利,國軍如何與日軍作戰?……即便日軍後來佔領了武漢、並派重兵駐紮--由於武漢市位於江漢匯流處,水運便利,明清時期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稱--這使得日軍擁有了四處出兵作戰的自由。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