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馬前總統,告別政治轉做慈善吧

2020-08-24 07:00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提出中共若對台開戰,將會以「首戰及終戰」為目標,引發爭議。(資料照,顏麟宇攝)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提出中共若對台開戰,將會以「首戰及終戰」為目標,引發爭議。(資料照,顏麟宇攝)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馬英九是「渾藍」:那種早先帶著三分綠、兩分紅,最近又似乎「三分紅、?分綠」的「渾沌不清」的藍。日前馬的一個說法引起輿論矚目、廣泛批評,更讓人覺得,馬英九確實夠「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的說法(以下稱「馬說」),即是「共軍攻臺戰略是『首戰即終戰』,讓臺灣沒有機會等到美軍馳援」,而「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

大致瀏覽一下針對「馬說」的評論,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這篇風評:《「冉冉Presidency」一以貫之,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有兩點,都在文末第二段。第一點是對批評的歸納:「回駡之詞包括:『為匪宣傳』、『長共軍威風,滅國軍士氣』、『毫無根據,想必對軍事很不了解』……」;第二點是此句:「唯一差別在『美軍到底會不會來』?」

之所以引起本人注意,是因為發現,輿論絕大多數的批評,都集中在上述「風評」中的第一點,即質疑馬英九的心態、動機、效應等,而鮮少澄清第二點的「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有些綠營的反馬批評者還說:「美軍會不會來救,不知道」,這變成與他批評的馬英九同一論調了。

「馬說」的內容,即「首戰即終戰」與「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兩者都是謬誤。但輿論批「馬說」卻也批不到位,這就非常值得分析一番。

「首戰即終戰」是共軍的迷思空話

首先,「首戰即終戰」聽來很有道理,其實是中共對臺戰略的迷思,相當程度,是早已不符現實的「閉門造車」。三、四十年前,相比於現在,雖然共軍體量超過國軍,但質量低落,打國軍難度不小,還要擔心美軍馳援臺灣。但因為那時美軍的全球行動力也不夠快捷,於是共軍便想像一個「搶在美軍馳援前」的「首戰即決戰」理論,作為武力犯臺的戰略構架,並下大力發展軍備。一年年過去,兩岸的軍力差距終於失衡,向共軍絕對傾斜,這已是持續多年的公認事實。

問題是,既然共軍對壘國軍已具充分優勢,為何仍然隱忍多年,遲遲不對臺灣下手?需知,「首戰即終戰」的前提是「開戰」,沒有「開戰」,既沒有「首戰」,更何談「決戰/終戰」?共軍「忍戰」至今,豈非讓「首戰即終戰」淪為一句空話?

其次,馬英九說「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既然馬判斷如此,有否進一步站在中共角度思考過情勢?肯定沒有。因為,「現在美軍不可能來」如果是真的,中共的做法一定是:先向臺灣發出接受「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最後通牒」,如臺方拒絕,便武力相向。亦即,中共會留給臺灣兩個選擇:接受「一國兩制」,即是「和平統一」;拒絕「一國兩制」,便是武力統一,然後「一國一制」,全面清肅,該抓的抓、該殺的殺,「留島不留人」,臺灣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普通「臺灣省」,而非「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下的「臺灣特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