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馬前總統,告別政治轉做慈善吧

2020-08-24 07:00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提出中共若對台開戰,將會以「首戰及終戰」為目標,引發爭議。(資料照,顏麟宇攝)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提出中共若對台開戰,將會以「首戰及終戰」為目標,引發爭議。(資料照,顏麟宇攝)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馬英九是「渾藍」:那種早先帶著三分綠、兩分紅,最近又似乎「三分紅、?分綠」的「渾沌不清」的藍。日前馬的一個說法引起輿論矚目、廣泛批評,更讓人覺得,馬英九確實夠「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的說法(以下稱「馬說」),即是「共軍攻臺戰略是『首戰即終戰』,讓臺灣沒有機會等到美軍馳援」,而「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

大致瀏覽一下針對「馬說」的評論,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這篇風評:《「冉冉Presidency」一以貫之,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有兩點,都在文末第二段。第一點是對批評的歸納:「回駡之詞包括:『為匪宣傳』、『長共軍威風,滅國軍士氣』、『毫無根據,想必對軍事很不了解』……」;第二點是此句:「唯一差別在『美軍到底會不會來』?」

之所以引起本人注意,是因為發現,輿論絕大多數的批評,都集中在上述「風評」中的第一點,即質疑馬英九的心態、動機、效應等,而鮮少澄清第二點的「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有些綠營的反馬批評者還說:「美軍會不會來救,不知道」,這變成與他批評的馬英九同一論調了。

「馬說」的內容,即「首戰即終戰」與「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兩者都是謬誤。但輿論批「馬說」卻也批不到位,這就非常值得分析一番。

「首戰即終戰」是共軍的迷思空話

首先,「首戰即終戰」聽來很有道理,其實是中共對臺戰略的迷思,相當程度,是早已不符現實的「閉門造車」。三、四十年前,相比於現在,雖然共軍體量超過國軍,但質量低落,打國軍難度不小,還要擔心美軍馳援臺灣。但因為那時美軍的全球行動力也不夠快捷,於是共軍便想像一個「搶在美軍馳援前」的「首戰即決戰」理論,作為武力犯臺的戰略構架,並下大力發展軍備。一年年過去,兩岸的軍力差距終於失衡,向共軍絕對傾斜,這已是持續多年的公認事實。

問題是,既然共軍對壘國軍已具充分優勢,為何仍然隱忍多年,遲遲不對臺灣下手?需知,「首戰即終戰」的前提是「開戰」,沒有「開戰」,既沒有「首戰」,更何談「決戰/終戰」?共軍「忍戰」至今,豈非讓「首戰即終戰」淪為一句空話?

其次,馬英九說「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既然馬判斷如此,有否進一步站在中共角度思考過情勢?肯定沒有。因為,「現在美軍不可能來」如果是真的,中共的做法一定是:先向臺灣發出接受「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最後通牒」,如臺方拒絕,便武力相向。亦即,中共會留給臺灣兩個選擇:接受「一國兩制」,即是「和平統一」;拒絕「一國兩制」,便是武力統一,然後「一國一制」,全面清肅,該抓的抓、該殺的殺,「留島不留人」,臺灣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普通「臺灣省」,而非「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下的「臺灣特區」。

中共十九大:中國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強調一個中國、一國兩制、九二共識,推動和平統一(AP)
中共在對台政策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資料照,AP)

屆時,面對「和平」的「一國兩制」與戰爭的「一國一制」,臺灣人該怎麼辦?像現在的香港人那樣拼命爭取挽留「一國兩制」,以求至少在一段時期內安全保住身家性命與平靜家園,還是要與共軍「玉碎」決一死戰,然後,在臺灣軍民枉然的生命塗炭後,迎來共軍佔領及立即的「一國一制」大清剿大屠殺「紅色恐怖」?臺灣人需明白,中共有一個「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乖乖接受「一國兩制」,對臺灣就寬容些,可以「保證自由民主N年不變」;拼死抵抗,讓共軍也傷亡慘重,佔領後就是血腥報復。問題十分殘酷,但答案也很清楚吧?

因此,在今天,如果「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對中共而言,「首戰即終戰」也是多餘的,中共會首選「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武力威懾」的「一國兩制」來「和平統一」臺灣,這無論對中共還是對臺灣都「代價最小」,而且,反諷的是,這很可能還會是「雙方一致同意」的「兩岸爭端最佳解決方案」!除此之外,中共還有其他選擇,見下文。

讀來頗有「毛骨悚然」的感覺是吧?可是為什麼這一切都沒發生?只要不是政治白痴,誰都知道,是「美國因素」在起作用。自1949年「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海峽兩岸分隔之後,七十年過去,臺灣安然無恙至今,最重要原因,即是只要共軍膽敢犯臺,美軍「隨時會來」(當然前提是臺灣必須表現出捍衛自己家園的堅強意志與行為),這才震懾住了中共。

看,只要美軍「會來」,共軍即不敢「開戰」,「首戰即終戰」即是一句空話,這已是七十年的歷史。

而如果美軍「根本不來」,中共如上所言,選擇會更多。首先是前述的「武力威嚇」,且很可能得逞,「首戰即終戰」仍是一句空話。其次,即便要「戰」,也未必是急吼吼損耗巨大的「首戰/決戰」,而是以逸待勞輕鬆悠閒的「消耗戰」:先經濟封鎖臺灣,切斷石油等物資進出口,「折磨」折磨臺灣,讓臺灣內部先亂,然後應時應地計劃下一步。倘如此,「首戰即終戰」還是一句空話。最後,即便是正面交鋒,「首戰」何必非要「終戰」?共軍以其軍、經、政的優勢主導戰爭步調,結合「消耗戰」,打對其最有利的「持久戰」,又有何不可?「首戰即終戰」,有必要嗎?

看來,「首戰即終戰」唬住不少人,乃至綠營批評者都會懷疑「美軍會不會來救」。很多人似乎忘了臺灣長達七十年的「安全史」,以為美軍究竟會不「會來」,要等共軍「首戰」後才知道。這是否表示,共軍比臺灣人更相信,美軍一定「會來」?

評判美軍「來不來」的「睜眼說瞎話」

上文提到的「美軍『會來』,震懾中共」,這已是「過去式」,美國的「現在進行式」已新增兩個關鍵重點,我們務必要瞭解。這麼說,是因為從「馬說」到反駁「馬說」的言論,很多人並不清楚這些。

特點一,不是「會來」,而是「已到」:航母戰鬥群、電戰偵察機、戰略轟炸機、因藏在水下看不見而報導不多的戰略核潛艇……,從臺海周邊到南海,美軍從未如此密集地部署活動過。

特點二,過去的「會來」,是「有硬無軟,武備文缺」,如今卻是「文武雙全、軟硬兼施」。「硬」即「硬體」,和「武」一樣,是指「軍力」,過去美國只是臺海一旦發生軍事危機,會以軍力馳援臺灣,僅此而已,並無其他。「軟」是「軟體」,和「文」一樣,是指「軍力」外的其他:外交關係、官方層級、經貿往來、國會一個又一個挺臺法案、「斷交以來層級最高」的內閣部長訪臺、「臺美建交」話題悄然浮上檯面……,這些「文、軟」,最近一兩年突如「雨後春筍」般竄出,從而,臺灣雖面臨中共空前的威嚇,卻也得到美國空前的安全保障。

看不透「首戰即終戰」的迷思也罷了,因為可能連共軍自己也有所迷糊,但面對美軍在臺灣周邊的空前存在,馬英九卻說「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馬何以如此「睜眼說瞎話」?是判斷力已快速折損,政治「白痴化」,還是更陰暗,是為挑撥臺美關係、瓦解國人心防?

以上洋洋灑灑,不過是「馬說」的兩個觀點,已能計較這許多,但馬英九的是非,何止這些!

是誰「搞垮」了國民黨?

李登輝不久前去世,藍營有人批評李「搞垮國民黨」,這並不符合事實。李登輝雖是「民主先生」,卻也大搞所謂「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在政治上不當劃分「本土」與「外來」的「族群政治」,和中共的「民族主義」一樣,都是文明落後的「身份政治」,「功」之外,「過」也不少。但他對國民黨,不談「本土化」等的思想層面,充其量是促成其在臺灣首次失去中央政權的「政黨輪替」,但離開「搞垮」還遠得很。回看二十年,2000年因李登輝而痛失政權的國民黨與現在相比,還何等強大?到2008年國民黨再次執政,馬英九選上總統時,對比慘敗的民進黨,國民黨是何等地風發風光,哪有一絲被「搞垮」的影子?可是從那以來呢?國民黨在李登輝後經歷了好幾任黨主席,馬英九是其中在任最久,影響最巨者,國民黨就在其轄下從2008年的高峰開始一路走下坡,終於在2016年再次下野,至今可說是「一蹶不振」。有人說,李登輝是「最後一任反共的國民黨主席」,確實如此,國民黨在李後「和平演變」,變得衰敗孱弱,面目全非,這是不爭事實。如果真有一個「搞垮國民黨」存在,究竟是誰在「搞垮」?

李登輝(新新聞資料照)
作者認為,前總統李登輝是最後一任反共的國民黨主席。(新新聞資料照)

「慈善巨人」的「臺灣之光」

說完「政治」,轉到「慈善」來吧。雖然在這次「馬說」之後,馬英九的「政治信用」在筆者心目中已喪失大半,但在慈善面,必須公正地說,馬英九依然是臺灣政壇(甚或世界政壇)「鶴立雞群」的慈善巨人。所謂「鶴立雞群」,是指「一枝獨秀」,馬英九的某些慈善奉獻,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閒話少說,回到事實吧,以下是筆者不完整瞭解的數字,多年歲月過去,有些記錄相信會更奪目。

衡量「慈善」,「捐贈」應該是最重要的「硬指標」。馬英九的「捐贈」有三類﹕金錢、血液、身體(「時間」則不知)。羅列此三項別有深意,因為很少有人能同時慷捐此三者。大手筆捐錢的「達官貴人」,通常捐血不踴躍,捐身體更是天方夜譚,積極捐血捐身體的,以平民為多,但他們大多無力捐巨款。

馬英九的捐贈記錄是﹕從政至2012年初,總共捐款7,200萬臺幣;至2020年2月,捐血202次,總數50,500CC,可裝滿1,000CC的大號寶特瓶50瓶半(呵呵,閉上眼想像一下50大瓶鮮血!)。一個65公斤男性的全身血量大約是5,000CC,這相當於馬英九一人貢獻了十人的全部血液還有餘;1993年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編號022103)、爾後又在慈濟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

「器捐」和「體捐」聽來都是身體的捐贈,其實程度有相當差別。「器捐」因為對器官的「健康度」要求很嚴,老故或病亡的,器官多已衰竭,想捐也無奈,但大體捐贈的「不合格率」低很多,想捐通常都捐得成。想想大體捐贈的目的是赤身裸體躺在解剖臺上剖開身體展示給醫學生作教學用途,而這就是「前總統」身體的未來命運,這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馬英九的慈善義舉相信在世界政壇都是奇聞,可列入金氏記錄了。

馬英九還有一項過硬的「慈善資本」:清廉。這也是公認事實,不贅述。他目前惹上「三中案」,筆者對此案一無所知,但憑「常識」,猜想這應該是馬英九「人在其位,身不由己」地陷入事關黨政商的「結構性」法律陷阱,不是撈錢入自己荷包,無損其清廉形象。

因此,鄭重建議馬前總統,告別政壇,轉做慈善吧,以您自身的慈善記錄,如果出任臺灣某個重要慈善機構代言人,如您要捐大體的慈濟基金會,到國際上(包括對岸)去「以身作則」地「揚善」,或拼「慈善外交」,您會是一道閃閃亮的「臺灣之光」。離開讓您「出淤泥而盡染」的政治泥淖,轉入慈善生涯,您的個人挫折感會消失,成就感會大增。有人說,您非常在意您的「歷史定位」。請相信,繼續混政治,您的「歷史定位」不會光彩,而轉做慈善,您對臺灣乃至國際社會的貢獻,會在史書上留下濃濃一筆,讓您「青史留名」。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