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來鴻》掃帚與玫瑰之外─瑞典疫情中的移民因素

2020-07-29 06:20

? 人氣

瑞典專家沒有提及的「族裔血統」因素,法國《世界報》於5月19日報導了英國方面的有關研究。由牛津大學、里茲大學、英國國家重症監護中心、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合作的一個名為「開啟安全」(Opensafely)的專案,根據海量資料研究證明:排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肥胖症等加劇病情的危險因素後,黑人和少數族裔的死亡風險還是比白人高60%-70%。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於族裔和染疾的關係,有待於更多的科學研究。一些族群染疫率偏高,可能有著體質、習慣、文化和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原因。

疫情損失慘重,良善國家的價值觀不變

就在筆者撰寫此文時,瑞典傳出一些令人安慰的消息。

一,住院的重症病人大為減少,從變化趨勢看,疫情已面臨尾聲。

二,根據瑞典公共衛生署計算的結果,斯德哥爾摩人對冠狀病毒的免疫力可能已高達40%,被認為接近實現群體免疫。

三,在等待疫苗時,瑞典研究人員正開發一種抗體治療法,作為臨時保護措施非常有效。

四,瑞典和英國合併的製藥公司阿斯利康(Astra Zeneca),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疫苗已取得積極的結果,預計將於9月提供首批疫苗。

身為瑞典的華裔移民,在抗疫的四個多月裡,我與瑞典人民同悲歡,一起遭遇了沉重的打擊。目睹這一塊寧靜綠洲遭受病毒肆虐,許多家庭失去親人,不少企業破產失業率飆升,經濟衰退損失慘重,鄰國向我們關閉邊界……

每天追蹤新聞,我戰戰兢兢地,在中文推特上撰寫我題為「瑞典疫情」的小報導。有一次我絕望地發問:輝煌了半個世紀的「瑞典模式」,難道就要因冠狀病毒而結束了嗎?

我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遭遇了如此橫禍,尤其是某些族群易感染帶來的麻煩,曾被稱為「世界的良心」的瑞典,是否還一如既往地保持其良善的價值觀?是否還會接收和善待難民?一場瘟疫大流行,逼著我們重新評估自己的處境和人文價值觀的堅韌性。

結論是令人欣慰的。儘管本國經濟不景氣,疫情中的瑞典小國,仍然一而再、再而三,毫不張揚地向國際組織捐款。自2月初中國爆發疫情開始,瑞典就開始捐助WHO。6月,瑞典再次撥款2.2億克朗給WHO,以協助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傳染病防禦系統。4月至5月間,聯合國擬籌集20億美元資助貧窮國家抗疫,才1000萬人口的瑞典小國共捐獻了3.8億克朗給聯合國。

不久前,因為收難民是否應設上限的問題,處在疫情中的瑞典差點爆發一場嚴重的政府危機。當時,拒絕限制難民人數的左翼環境黨威脅要離開政府。幸好共同執政的社民黨後來妥協了,否則本屆政府就必須辭職。從民調看,雖有不少瑞典人贊成接受難民人數要設上限,但仍不反對承擔接受難民的人道義務。

意外地陷入瘟疫肆虐的黑暗期,世界對小國瑞典不很公平,但瑞典人仍然一如既往地關愛這個世界,仍然奉行真正的基督教精神——「説明弱小和有需要人士」,展示了善良和慷慨的品質。沒有人能預知下一場瘟疫何時到來,但我們會從「掃帚和玫瑰」中吸取教訓,以科學精神嚴陣以待。

正如瑞典首相斯特凡•洛夫文在向全國人民講話時說的:「生命中將有一些關鍵時刻,您不僅必須為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犧牲,還要為周圍環境、人民和我們的國家承擔責任。」

*作者是定居在瑞典的華裔作家。本文原刊FT中文網,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