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禿禿的科技高原上─從土地到科技,我們還剩下什麼:《大停滯》選摘(1)

2017-04-15 05:40

? 人氣

一個新黑暗時代的來臨?

對於前述數據,最常見的錯誤解讀之一,就是認為美國中位數家庭所得之所以降低,是因為家庭人口減少。因為自從一九八九年以後,無論「家庭人口經調整」或「家庭人口未調整」,成長的比率都差不多;若從一九七九年以後算起,則兩者的差距從未超過○.三%。此外,隨著人口數的減少,家庭成員所領取的各種補貼與補助也會相對降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有一個對前述數據的質疑,則是認為我們高估了物價通膨,而使得經通膨調整後的數字,遠比實際的情況要來得高很多。這個質疑倒是有幾分道理,但還是請留意以下兩點:

首先,現代世界中有許多的進步,的確無法從數據上看出來,但請別忘了,也有很多新的問題,也同樣無法涵蓋在傳統數據中。想想看愛滋病、交通阻塞等問題,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無論你用什麼方法調整通膨,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今天的成長率,低於一九七三年以前。的確,人類在一九七三年以後有許多進步是無法從數據中看出來的,但一九七三年以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事實上,當同一時間有很多新產品湧到市場上──例如一八七○到一九七三年期間──成長率才比較可能被低估。當我們認真去思考統計誤差問題,就會發現相較於一九七三年以後,在那之前年代的成長率,更可能遠比數據上所呈現的高。

我之所以相信這些中位數所得的數據,主要是因為其他相關的統計,也指向同樣的結果。

比方說,另一種研究經濟成長的方法,不是看中位數所得,而是看國民所得(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就是GDP)。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查爾斯.瓊斯(Charles I. Jones),就曾經把美國的經濟成長拆解成幾個部分──例如資本投資的增加、工時的增加、研發的增加等等。

他發現,從一九五○到一九九三這段期間,有八成的成長是利用這段期間前就已經存在的創新,加上在教育與研究上大量投資所達成的結果;未來想要複製,幾乎不可能。也就是說,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們不但已經把過去的果實吃乾抹淨,瓊斯還發現,以我們今天創新的速度,未來每年大約只能帶來不到○.三%的成長率──這當然只是很粗略的數字,但有助於大家理解這裡要講的重點。假如這些仰賴創新的國家,人口繼續減少(就像現在的歐洲與日本),問題還會更嚴重。

要直接衡量創新,其實也是可以的。根據美國國防部科學家強納森.惠普納(Jonathan Huebner)所提供的資料,下圖可讓大家看見全球創新與人口之間的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