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一位鹽水人的獨白

2020-03-12 05:30

? 人氣

台南鹽水地區透過月津港燈節復興古都文化(資料照,筆者提供)

台南鹽水地區透過月津港燈節復興古都文化(資料照,筆者提供)

筆者出生於鹽水小鎮,看見這古風溫敦、翩翩優雅的小國度在產業轉型後的台灣屹立不搖依舊保守質樸厚善美德。早起左右鄰舍一句早安和再熟悉不過的微笑!求學在這裡,兒童青少印記鹽水月津,大街小巷走過的生命於記憶足跡斑斑,早已融入骨血成為生命一部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離家的第一年(2012)也是鹽水燈會開始的一年,過年期間返家情切,看見重新被社會高度看見的鹽水融入「城市當代性」藝術煥然一新,喜悅之情不可言喻。鹽水燈會是時代分水嶺,金融危機漸漸回升台灣藝文發展觀念和法規(民國 101 年 5 月 20 日,文化部正式成立)醞釀一定程度的雞蛋。世界也在第三波民主轉型「茉莉花革命」和能源議題在2011年浮上檯面(日本311核災)國際社會重新高度關懷「價值」、以及台灣藝文界菁英集體開始去向中國市場,藝文市場保衛戰在這逐年展開,也正是教改第一代(論者)上大學的一年,而後的太陽花和香港雨傘運動都陸續開打,這網路社群與電商10年乘載無數生命記憶!(中央集權式媒體傳播解構人人皆是媒體人!)每逢過年歸家看見家人與藝術燈節融合一體一年知識成長和情感有著落如貝爾「有意味的形式」用本體的視野觀看藝術燈節交融成成長。這些有政府用心與民眾參與支持,還有最基本的「希望生命更美好!」社會大螺絲小螺絲一同攜手前行才能完成「德國紅點大獎」光榮,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論者將提出自身反思供您參考。

20170211-台南鹽水蜂炮。(顏麟宇攝)
除了月津港燈節,鹽水地區亦以蜂炮聞名於全國。(資料照,顏麟宇攝)

月津燈節之淵源

鹽水區富有豐富的人文及民間習俗文化,中央與台南市政府將投入數十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推動月津港榮景再現。台南縣政府於2004年起陸續推動「月津風華再現計畫」,改善當地排水系統、設置小型淨水廠,並進行橋南老街與生態公園公1、公17整體景觀規劃與改造計畫,讓月津風華再現,全計畫於2010年完工,台南縣政府則舉辦第一屆「月津港迎春燈會」。

在2012年擴大辦理「月津港燈節」,以鹽水月津港親水公園為主要地點,結合附近景點,形成台南市地區具有相當規模之活動。

鹽水起源

可說是臺灣最古老的城鎮之一,在鄭芝龍、顏思齊來臺前(1621年)就已有漢人移民進入,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雅稱月津、月港,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繁華一時。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興建鐵路縱貫線,並預計於鹽水設置車站,但最後並未完成。傳言此因地方仕紳唯恐「斬斷地龍」,影響地方發展而作罷。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改為臺南市鹽水區。

現況

30-40年來鹽水始終如一民風樸樸不曾有太大改變,唯陪伴我們長大的父執輩也垂垂老矣,但是他們鮮明的性格始終如一,即便面容不如從前年輕氣盛,大清早那份微笑還是如此熟悉不過!離鄉我們心屬家鄉,而我們都經歷一樣的城鄉差距感和屬於鄉土泥濘的踏實。但若能將鹽水小鎮鮮明的「人情味」、溫敦「生活模式」傳承發光會有多麼美好!這就是中華「儒學」文化,而文化傳播必須要有載體,何種承載工具是最與時共進呢?經濟逐漸凋寧也是台南溪北苦境!上個十年網路時代遽變鹽水未能承接得上!錯過媒體直播和各種網路影音的素人代言行銷也錯過!而凋零的溪北雖有不朽文化卻無用武之地時為可惜!

從月津港書寫10年台南古都文化哲學

撰寫論文時身為文組生教授耳提面命「不論如何都不能忘記自己的主體性;也須時時尊重客體的主體性!」而文化何嘗不是我們民族之根?民族沒有經過傳承的文化民族即失去自我「主體意識」基礎;相對一個人之記憶!首先,我們要知道自身來自何處?方能找到現今位置!而至我們將往何處去?她教我書寫民族誌。民族誌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許多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民族誌是文化人類學的本質。藝文界的我們也不能忘記!其牽扯情感根深認同之歸屬;情感延續書寫之論述。任何人文(鹽水燈會)也出自於此「歸屬感定位」、未來發展「情境滿足」過程書寫語法。其中造就人文活動鹽水燈會也來自此混沌。鹽水燈會有如大型公共藝術社群區、如開放式博物館般。而古典博物館轉向當代博物館的第一面向即是「由物品走向社會關係」,而藝術也有公共性與實踐性意義出現。在「關係美學」中是否更需具有社會責任感之議題對話,又或僅只是消費主義「娛樂化」呢?逢年過節來點輕鬆又何不可?那鹽水燈會是否又有民眾生活壓力的「修復性」功能呢?而論者認為的確有到位,但如能更具「總結性」(藉由辦燈會十年來歷史對照研討民族意識走向)且有「文化資料建檔」和「藝術參與人才流向建檔」又或「區域規劃」別建了又拆一次性使用,而是區域輪替「歷史對照」、「主題性」,最後也最重要的「公開透明流程和評鑑機制」。而單向地上對下推行方式,能否成為雙向互動參與呢?我們想「全民總動員」有意願者皆可以參與討論回饋對於人文精神的社會植根也許更好。

結論 :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哲學是教育的指導原則

在公共活動中越來越講求教育功能,而教育部該由官僚本位出發,民主如台灣多元包容、中央權威早已瓦解!「最會溝通的政府」勢必要知道如何引導民眾對話,且尊重最後對話結果!並在過程中植入「前瞻性」觀點,而一切「公開透明」。人類成長實踐中夾帶理論;理論印證實踐。現代主義社會之所以快速發展在於「共識」存在,台灣分化多年早該藉由多元書寫中找出共同語法,建立共識(哲學)下個十年我們還否存在?又該何去何從?甚麼又是附身符(不可被取代之處)?我們想一切來自哲學!「貫時性」和「並時性」壓縮地台灣兼具各種片面式哲學,何取?何捨?執政著夠「前瞻性」嗎?

*作者為八年級的鹽水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