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台生與灣生

2014-10-10 05:55

? 人氣

《灣生回家》以人物為中心,敘述大歷史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與無奈,也讓現在的人看到不同時空下的歷史糾結。(取自「灣生回家」臉書)

《灣生回家》以人物為中心,敘述大歷史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與無奈,也讓現在的人看到不同時空下的歷史糾結。(取自「灣生回家」臉書)

以往看到有人的名字是中國、台灣的地理名詞,總感覺有趣,也很想探究何以會指地為名。我以前一位助理名叫「武昌」,原以為他不是出生在台北市武昌街,就是祖父曾參加武昌起義或喜歡登臨黃鶴樓。結果都不是,武昌說他的伯父叫廣東,叔父叫福州,名字都跟粵榕毫無關係,是「亂取的」。另一位也當過助理的女生叫「安徽」,她姓曹,不知當初家長取這個名字,是否為了追念原籍安徽毫州(沛國譙人)的遠祖曹操?不過應該不是,若照這個邏輯,她的哥哥會叫「許昌」(曹魏國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五○年代末的中國大動亂,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許多黨政軍與平民百姓,不乏娶台灣女子為妻者,特別是中低階軍人,家有「台妻」更是普遍,生下來的子女,不少叫台生,頗有台灣製造(MIT)的意味,亦有以縣市命名,例如在宜蘭出生的,取名蘭生或直接叫「宜蘭」,我初中就有一位女同學「宜蘭」。

有許多「台生」,卻少見「灣生」這個日治時期常見的名詞。當時這個是指日本人在台灣所生的小孩。除了「灣生」, 當時在台工作的日本官吏為「灣吏」,迎娶的台灣妻子為「灣妻」。戰後數十年的物換星移,除非專門研究日本殖民史或台灣史的學者,現代人大概都對「灣生」相當陌生。我認識「灣生」,也是在唸研究所以後,從若干日治台灣研究中看到這二個字,在此之前,一無所知。

最近台日混血的年輕作家田中實加(陳宣儒)出版《灣生回家》,這本書兼帶小說、散文,田野記錄或口述歷史性質。本身就是「灣生」後裔的田中,因為尋求曾為「灣生」的管家爺爺及外婆在台灣的根,十二年之間來往台灣及日本,追尋、紀錄昔時移民村灣生的故事,場景與人物聚焦在花蓮港廳吉野(今吉安鄉)移民村的日本人,其中不少人戰後被「引揚」(遣返)回日。

(《故鄉─灣生回家的故事》紀綠片即將在冬季與大家見面。)

「灣生」是特定時空針對特定族群的稱呼,與「內地」一樣都是紛亂時代的歷史產物。在明鄭之前,相對澎湖自古屬於中國(元代在此設巡檢司),一六八三年康熙皇帝消滅明鄭,「自古不屬中國」的台灣收入大清版圖,成為屏障東南各省的邊陲小島,帝國則是台灣官紳所謂的「內地」。日清戰爭後的乙未(1895)年,清朝割台,台灣成為日本帝國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內地」又轉為扶桑三島。

領台之初的日本人對台灣充滿期待,一來日本人喜好甜食,每年都得花費大筆外匯從外國進口蔗糖,有了產糖的殖民地,等於搖身一變成為產糖國,舉國為之雀躍不已。再者,台灣氣候與九州、四國相近,適合人口過多的日本人移居於此。當時日本看中的是台灣的土地與農產,而非住在這裡的人,所以統治者還「開明」地讓台灣人自由內渡回中國,二年期限一到,「打死不走」的,就算是日本帝國統治下的子民了。沒想到,除了極少數富豪或具漢民族氣節的文人,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選擇繼續做台灣人,打壞了日本的美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