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昨天的日本,眼下的中國

2014-05-04 13:11

? 人氣

從上世紀70年代臺灣「核一」啟動,直到1999年興建「核四」,美國最大工程公司「貝泰」(Bechtel)一直以「工程顧問公司」的角色,左右著四座核廠的利益分配。三哩島核災後,美國被迫終止在國內增設核廠,核能產業失去經濟收益,只能輸出海外。而當時臺灣並沒有開發建設核廠的技術,所以從顧問、設計到建造完全依賴美國。反應爐和渦輪是分別從奇異(GE)和西屋(WH)兩大公司購入,GE的設計負責人甚至都沒去過現場勘察,就按統一規格設計出反應爐,再同時銷往臺灣、日本和南韓。而美國進出口銀行則購買了臺灣政府發行的總計十二億美元(1981年以前)海外債券,作為臺灣核廠的施工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政府與美國核能產業中心企業(奇異、西屋、和貝泰)互相勾結的「政商關係」,構成了當時臺灣「黑金」政治的基礎。核電工程裡巨大的經濟利益,被國民黨下放給黨營及合資事業分層承包,依序抽取利潤,最下層的業者只好偷工減料。1985年,「核三」一號反應爐發生大火,損失高達七十億,但政府並沒向設計發電機渦輪的GE索賠,反而將這筆鉅款轉嫁回用電者頭上。所以如果我們回顧上世紀80年代臺灣剛剛興起的反核論述,會發現其中有對「帝國主義」輸出和整個「核電經濟」的嚴厲批判,並直指「奇異」、「西屋」和「貝泰」是臺灣核電暴政的鐵三角。

與其說臺灣最初發展核能,是一種能源政策,不如說是外交手段。核電經濟的背後,充斥資本與政治的操控。所以當我們探討核電議題時,不該只將其簡化為「公投」的民主爭議,更該看到核電發展帶來經濟利益的背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在以跨國企業為載體在世界範圍中流動時「單邊主義」長驅直入的霸權。所謂「帝國主義」輸出,在「新美國模式」下,將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船堅炮利,替代成更有穿透力更無所不在的強大資本——滲透、影響、改變著生活的一切方面。

而美國「貝泰」當年和國民黨黨營機關合資在台成立的子公司「泰興」,今天早已深度介入了臺灣幾乎所有大型公共建設:天然氣電廠、石化廠、焚化爐、捷運、乃至對環境影響作出評估……這個「私有資本」與美台兩大政府結盟所開闢的巨大利益,正是當年的「帝國主義」輸出模式——今天的資本主義消費模型。而美國手裡的武器,替換成了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制裁。

如今臺灣的反核論述中,「反美」或者說反對符合跨國資本利益的「政經相互作用」的論述十分邊緣。但「反核」的實質其實就是如此。它是一種生存抗爭,它對抗的物件,不能被簡單化定義為政黨或體制。因為所謂體制,脫離不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工業架構。當那個大架構與「在地」的權力腐化等因素共同發展出區域性的霸權和在地的不公平時,就直接引爆人們去「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