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昨天的日本,眼下的中國

2014-05-04 13:11

? 人氣

從「只能依賴核電」的大論述中脫身的起點,是不麻木於高耗能的消費與生活模式——積重難返,遲早會有到達臨界點那一日。科技一朝走到極限,人根本無能為力。難道發展公式只能一成不變嗎?幸福生活只有一種模式嗎?只有當我們從鋪天蓋地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和消費標準中醒覺,才會主動投入參與這些討論,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擺脫被這個資本主義霸權所籠罩的大系統的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個人經驗在其中格外重要,儘管力量對比懸殊,但每一份個體經驗,都會帶來極難被覺察的細小改變。而這種個人進行獨立選擇的過程,就是一種Alternative living——它既是「生存抗爭」,也是人類智識與能動性的展現。

臺灣著名環保作家劉克襄在專欄文章中這樣描述Alternative living:平常一兩公里的路,他都用步行;三四公里就騎單車;再遠的,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減少自駕。他不會用大量時間上網,也不熬夜點燈寫稿,更不會鎮日使用智慧手機。他重新評估和瞭解自己家中使用的電器,捨棄浪費電力的用品,夏天時不吹冷氣洗澡也少用電熱水器。於是他發現,電費從每兩個月三千元新臺幣降到了一千左右。這簡單而節約的生活實踐,令他從而相信,自己的生活可以不依賴核電支撐。「假如現有核電提供生活一半電力,我不要時,很顯然我還是可以過得相當愉快。更何況,它只占及四分之一。」對這四分之一說不,他依然活得很好。推己及人,「廢核不盡然會過得拮据。」

沒有固定的金科玉律,「只能依賴核電別無選擇」的論述時是在消費霸權下形成的知識結構。所謂Alternative living即是人要擁有批判性思維,要發動自己所有的智識,也要能夠做出一些犧牲。犧牲會帶來多少不便?譬如少些依賴電子產品、夏天不開冷氣嘗試洗冷水澡、用低耗能家電;這思路推衍下去,就會不喝瓶裝水、隨身攜帶環保袋、不用泡沫飯盒、使用再生紙……犧牲一些令人過分安於懶惰的便利,每天都用極其微小的推動,去一點一滴積累和促成生活方式的質變,這是最私密個人的抗爭方式,卻能在每處細節的反抗與反彈中,帶來不知不覺循序漸進的改變。

說易行難。「改變」就像自己與自己的習慣展開戰爭,但敵人其實是驕縱你去習慣的那個大的消費結構和漠視個人價值的資本秩序。又因抗爭物件狡猾地隱匿於生活中無處不在,所以這也是一場Never Ending War。

而強調「在地經驗」同樣重要。如果德國認為他們有機會在2020年轉型依靠再生能源,那麼道理對其他國家同樣適用。技術優勢應該被拿來在用在刀刃上,助人逐漸擺脫核能的捆綁。石油200年後同樣會用盡,人遲早要面對尋求新能源的嚴峻。IBM正醞釀開發的一種太陽能收集系統,就試圖用一些低成本的鏡片和建築設施,收集能量,同時迴圈用水,性能預計比現在的太陽能收集系統提升2000倍。如果能以此替代煤炭,也同樣能產生電能。而巴西聖麗塔-杜薩普卡伊市的監獄則在推行「發電減刑」:讓犯人騎腳踏車進行人力發電,踩16個小時減刑一天,產生的電力則被分配給路燈照明等公共設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