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昨天的日本,眼下的中國

2014-05-04 13:11

? 人氣

發展核電的論述與能源、工業、乃至國力需求難分難解,但如果我們能慎思明辨,不亟於去選擇擁核或反核的立場,其實已歷經十幾年核電爭辯、最終選擇廢核轉型並被不少能源政經專家視為在做豪賭的德國,或許能為我們的討論作出註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2001年開始提出廢核主張,但直到福島核災發生前,總理梅克爾都取態支持核能。福島事故後,德國政府作出了最迅速的反應:總理立刻召集持不同立場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界專家學者,組成「倫理道德委員會」,重新評估德國核電站的安全性。兩個月後,委員會發表的評估報告成為德國正式宣佈2022年廢核的決策基礎。而委員會作出的選擇,是經過對氣候、風險、成本、財務、國際競爭力、進口能源依賴等層面進行全方位激烈辯論後所達成的共識。立場不同的專家們其實分歧很大,但這分歧最後的交集是對永續與責任的考量。

表態永遠是最容易的。但表態背後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層層推敲卻很枯燥,理解事實後再從辯證的方向去思考、自我否定直到最終產生態度,更加艱難。而以理性嚴謹為民族品格的德國,所作出的示範是縝密推衍、謙卑決策。他們的謙卑,在於願意面對「科技有其極限、一旦到達臨界點就不可逆轉」的真相。核電發展是雙刃劍,他們自認相對更付不起的,是帶來巨大風險的那面代價。關閉核電站可能令南部斷電,但核電並非唯一解決方式,委員會最終的結論是:生態發電迫在眉睫。

「廢核」將對工業造成衝擊是一種既定認知,然而被排除在核議題之外的德國,作為八大工業國之一,並沒打算放棄工業。

Bloomberg News今年3月指出,實行全核政策的法國,工業電價明年將貴過德國。其中包含多種原因。德國方面受惠於太陽能電池大崩盤後太陽能價格在全球市場的驟降,以及離峰時刻風力發電的低成本。而法國方面,既要面對核廠老化帶來的進退兩難,也要承受批發電價在離峰時刻只能賤價出口、可到了高峰時刻國內核電廠又無法增加發電只能高價進口的失衡局面。

能源轉型政策在德國能如此迅即實行,背後的經濟結構是注重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套源於德國新自由主義理論的「萊茵模式」,不同於「新美國主義」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型,而是更強調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的發展。政府在其中的責任則主要是確保競爭環境的平等、自由競爭的公平、和社會保障的安全。這種模型的理想狀態是經濟效率結合社會平衡,所以較為穩定的社會外部條件被德國所看重。這也是廢核能夠達成社會共識的內在邏輯。

「萊茵模式」中的高稅收與改革遲緩等弊端在此不作討論,因為利弊從來辯證,正如能源的徹底轉型同樣要付出高昂代價。只是德國的出發點更多出於這一代人的社會責任:不要把「核電」這個風險交織隱患的難題留給下一代。他們的選擇是:把發展再生能源這張壓力沉重的時間表,由這代人現時、即刻去面對並著手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