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憂患九卦」修德其始,低調權變化解患難

2020-01-19 05:50

? 人氣

《易經·繫辭傳》中的「三陳九卦」,教人在亂世中依序修行之法,要儘量謙和忍讓,為對方著想,終能度過憂患,迎來勝利。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易經·繫辭傳》中的「三陳九卦」,教人在亂世中依序修行之法,要儘量謙和忍讓,為對方著想,終能度過憂患,迎來勝利。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易經·繫辭傳》中著名的「三陳九卦」,是依卦序選出由履至巽的九個卦,以德行釋之。因由開頭談到作《易》的憂患意識,故又稱「憂患九卦」,似乎教人在亂世中依序修行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以只選這九卦,其間有何關聯?分三次陳述又是什麼意思?誰提出來的呢?跟孔子有沒有關係?這些問題深究下去,極有意趣。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複,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中古」意指何時,亦難確斷,是不是強烈暗示殷周之際也有問題。周文王顯然不是作《易》者,《周易》前有《連山》《歸藏》之說,應非虛構。

文王的羑裡憂患,刺激了周代商而有天下,使《易》一躍而為定國安邦的顯學,稱為「《易》之興」不為過,但並不表示作《易》者也有憂患。「其有憂患乎?」這個問題,以揣測語氣提出,以此帶出後文,甚至加上「是故」二字,強調因果關聯,實在耐人尋味。

是衍文?是正文?是本即如此,還是反映了學派的主張?根據《春秋公羊傳》的說法,孔子思想和三代之盛的周文明,實有重大差距,「大同」社會和「小康世」的主張,無法折中妥協,於是尊孔或尊文王,就成了數千年儒家的學派之爭。

20200117-(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孔子思想和三代之盛的周文明,有著重大差距,尊孔或尊文王,也成了數千年來儒家的學派之爭。(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繫辭傳》成書,最晚可至秦漢,非出一人之手,反映重大爭議實無足怪。借著詮釋經典而闡揚自身理念,從古就是如此。孔子作《春秋》,不也表白「其義則丘竊取之」 嗎?周文王的羑裡憂患,確能予人相當啟發,今本《易經》的坎、明夷二卦,尚可窺其意蘊,但不宜過分誇大。宇宙奧秘無窮,人生智慧亦可不斷生新。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公羊春秋》論文王,主張「法其生, 不法其死。」這才是與時俱進的大氣魄、真精神。

作《易》者不起于文王,那起於何時、何人呢?伏羲只是畫卦,並沒說他作《易》。《易傳》稱作《易》者為聖人,誰是聖人?八八六十四卦這套學問系統,又是自何時起稱《易》呢?以流傳至今的先秦經典來看,《老子》夠古了,五千言未及《易》;《論語》稱《易》僅寥寥數則;《孟子》完全沒提;《荀子》則有幾處見之,但《詩》《書》《禮》《樂》《春秋》並論時,卻不提《易》。

無論如何,由畫卦、《易》之作、《易》之興,到孔子集大成,以及《繫辭傳》之作,肯定是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作傳的人習《易》,起憂患之感,也算正常。

孟子稱「生於憂患」,《繫辭傳》雲「生生之謂易」。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丁逢亂世,往往恰是深入學習的殊勝機緣。《大易》與《春秋》 相表裡,而撥亂反正、據亂以致太平,即《春秋》主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