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寧願空地做停車場也不做建案?竟跟京町家的沒落有關!日本學者爬梳百年來京町家種種變化

2020-02-04 16:04

? 人氣

1980年後半地價飛騰,連帶推升了固定資產稅和遺產稅,導致町家快速地消失在京都的市街中。(圖/photo-ac)

1980年後半地價飛騰,連帶推升了固定資產稅和遺產稅,導致町家快速地消失在京都的市街中。(圖/photo-ac)

明治時代

元治元年(1864)的禁門之變(蛤御門之變)讓京都大半市街燒成一片灰燼,北從一条通,一直到南邊的七条、東本願寺一帶的街區、社寺全都燃燒殆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久後,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明治時代揭開序幕。明治四年京都府頒布通知,允許建造三層、四層樓建築,不過本二階建築漸增,町家建築繼承江戶時代的工法,到了明治中期已經可以建造出洗鍊而質優的町家,例如當時已經出現「貸木造」(註一)樣式的屋簷。現在在西陣和室町一帶仍留有許多當時的町家。此外,從這個時期開始紛紛蓋起紅磚造的洋樓,京都的市街也漸漸「響起文明開化之音」(註二)。

大正時代

進入大正時代後,部分町家開始出現變化。拆掉出格子,窗戶安裝黃銅管製的格子窗櫺,壁板改貼花崗岩或磁磚,建具部分則以「東障子」(玻璃拉門)取代室內拉門,新潮時髦的町家登場。此外,住宅地向郊外擴展,隨著新的住居接連蓋起,家屋的構造也跟著大為改變,平安時代以來一家挨著一家、連綿不絕的京町家開始產生變化。住居專用的「大塀造」町家就是在這段時期出現的。大塀造町家是一種建築式樣,面向道路一側築有高牆,入口和主屋間則設置了前庭,當時大多作為醫生、學者、藝術家、富商等人退隱後的住所之用。

昭和到現在

一直到昭和10年左右都還有新的京町家陸續建成,除了少部分例外,在那之後就不再興建人稱「京町家」的木造建築了。原因之一,在於昭和25年制定的建築基準法中,將木造軸組工法的京町家認定為「現有不符合資格的建築物」。從此之後大約有半個世紀,別說是蓋新的町家,就連從事町家修繕的木工和泥水匠等專門人員都減少了。

昭和30年後高度經濟成長的浪潮來襲,也為京町家帶來了變化。因景氣大好深受其惠的商業地帶,老舊的町家紛紛拆除改建大樓,或整修成「看板建築」,也就是只有外觀為西式風格的建物。此外,當時流行在跑廊的水泥地上鋪設並架高地板,消除台所或座敷等房間與地板之間的高低落差。這種稱為「東京台所」的風格受到主婦們壓倒性支持,短短的時間內便深入京都人的家中。配合新的生活樣式,京町家的設計和使用方式也跟著大幅改變,像是用合板覆蓋牆壁和天花板等等。

此外,1980年後半到1990年左右的泡沫經濟時期地價飛騰,連帶推升了固定資產稅和遺產稅,接連出現町家屋主為了繳納高額稅金,不得不出售土地或家屋。像這樣各種因素交錯,町家快速地消失在京都的市街中,而長久以來井然有序的街區則見高樓大廈和公寓大樓日益增加。

2000年泡沫經濟破滅後,已經出售的土地上也很少再蓋新的建築,大部分的空地都成了投幣式停車場

註一、貸木造:屋簷的樣式。為防止總二階町家的牆面受雨水侵蝕,將出桁架在腕木(用來支撐屋簷、突出於柱子的橫木)上,水平鋪設天花板,增加屋簷深度。

(圖/健行文化提供)
(圖/健行文化提供)

註二、響起文明開化之音:來自俗諺「散切り頭を叩いてみれば、文明開化の音がする」(敲敲短髮腦袋瓜,文明開化一聲響),「散切り頭」指的是不梳成髮髻、剪短的頭髮,是明治初期流行的髮型,被視為文明開化的象徵。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行文化《京町家:京都町家的美感、設計與職人精神》(原標題:變化中的京町家)
責任編輯/柯翎肇

看更多【武漢肺炎疫情】最新報導: http://bit.ly/36PGP2b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