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三十而立,失去了感覺─南方周末的一年

2014-01-14 11:10

? 人氣

包括那句知名的口號,「在這裏,讀懂中國」,也被理解為一句深沉的暗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它也確實影響過很多人,包括我。我生長在北方,但《南方週末》仍是每週最值得期許的精神食糧之一。遑論它在媒體圈的地位,翻看大陸最有力量的中生代報人們的履歷,或長或短都有《南方週末》的影子,儘管他們中的多數已在歷次整頓中被迫或主動離開。

正是基於此,儘管受到微博的速度衝擊、同業的品質提升衝擊、官方的嚴格控制衝擊,《南方週末》作為新聞界的一份鄉愁,特別是年輕新聞學徒的一段嚮往,還是很有影響。

所以就不難理解,當2013年獻詞事件出現時,會在大陸的不少大學校園裏出現接力舉牌的場景,好像一場迷你的「示威」。

這令官方足夠頭疼。大學生是高度敏感人群,「八九」之後,大學生的政教工作是重中之重,大學生的出格行為會被「政治輔導員」特別的「關照」,最簡單也最「有效」的一招就是用「暫扣畢業證」做要脅。

大學生自己也消沉於各種壓力之中,這兩年更流行起「精緻的利己主義」,評優評獎、入黨、入學生會,政治過關甚至是政治過硬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而這些很快就轉換為大陸最為擅長的官場文化和虛與委蛇。本該求真求實張揚肆意的青春歲月,卻也有蛻化為小官場的跡象,優劣學校都不能倖免。

這種情況下,能讓一幫「宅男腐女」出來舉牌,舉著《南方週末》曾經的獻詞,站在校園裏,不容易。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是《南方週末》1999年老獻詞的題目,在年輕人看來仍然「帶勁」。

而「黨報」則對這些擁躉喊話道「新聞既是中國整體改革的最活躍的部分,又不與它脫節和割裂。否則我們就是瞎闖,事倍功半,甚至損害中國前進的大局。希望所有喜歡《南方週末》的人配合風波的平息,別逼一份中國報紙扮演它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的對抗角色”。

相比之下,後者太像庸腐的阻攔了。

汙名化的一年後

互聯網為「審查制度」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南周事件其實屬於典型的審查操作,在大陸的新聞史中比比皆是,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是最後一次。

最早的對抗出現在2013年1月3日,在出街的獻詞《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個夢想》被人發現若干寫錯字、文意不通的低級錯誤後,編輯部的內部人員在微博上爆料這個「重大出版失誤」其實審查官們「私相授受」的結果。

廣東省的宣傳首長成為目標,儘管《南方週末》的「官方微博」很快主動承擔錯誤,但內部的幾位編輯也迅速發出個人微博聲明,做出「反澄清」,稱官方微博已被接管,話不足信。

這也點燃了前文所述的報社實地聲援和校園、網路接力照片支援行動。這件事,很快升級成為一起不被容忍的「公民運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