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越裔導演崛起,表達對母國文化深情的眷顧:《越南史》選摘(2)

2019-12-28 05:10

? 人氣

越南本土影視拍攝手法要現代化,內涵要具有時代意義,才能吸引新時代的觀眾。圖為法籍越裔導演陳英雄(Tran Anh Hung)。(圖/維基百科。 Dick Thomas Johnson from Tokyo, Japan )

越南本土影視拍攝手法要現代化,內涵要具有時代意義,才能吸引新時代的觀眾。圖為法籍越裔導演陳英雄(Tran Anh Hung)。(圖/維基百科。 Dick Thomas Johnson from Tokyo, Japan )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在法國誕生後,法人隨即將電影引入越南,除了展示法國的現代化影音事業外,也為了占有越南電影市場。當時法國百代公司負責越南電影的發行外,也從事電影製作,1924年百代公司邀請法國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Louis Lumiere)兄弟拍攝一部越南家傳戶曉的《金雲翹傳》,這是黎末阮初文學家阮攸用喃字書寫的小說,甚受老百姓的歡迎,成為民間文學的奇葩,被文學界評為「安南四大奇書」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法國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Louis Lumiere)兄弟(圖/維基百科)
法國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Louis Lumiere)兄弟(圖/維基百科)

阮攸《金雲翹傳》是仿中國明末清初作家青心才人章回小說《金雲翹》而作,但阮攸運用六八體和喃字寫成三千多行敘事詩,用以批評社會現象,傳唱一時,越南人稱其為《傳翹》或《斷腸新聲》,感動千萬群眾。法國人將《金雲翹傳》拍成電影,對越南本土電影發展極有幫助,因為這是一部用電影製作的傳統民間文化故事片,對越南人既新鮮又好奇,且強化了傳統文化的傳播。三年後,越南已經擁有三十多家電影院,本土製作的電影也有相當的市場規模,在西貢(胡志明市)生活的百姓,電影已成為現代生活的要素之一。1937年越南電影製作人譚光天與中國南方電影公司合作在香港拍攝了第一部有聲電影《魔鬼的田野》,其後越南也出現由越南本地製作的有聲電影,如《愛之真諦》和《勝利之歌》等作品。殖民地時期所製作的越南本土電影,當然無法與法國或美國電影片競爭,但仍有一定的市場,至1940年後在日本治理下,越南電影製作才處於停頓狀態。

越南文學家阮攸(圖/維基百科由。Vienvo03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5193019)
越南文學家阮攸(圖/維基百科。Vienvo03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5193019)

第二次大戰後,又因爆發印度支那戰爭,至1954年奠邊府戰役,越南共產黨才徹底將法國殖民者打敗,當時越南為慶祝此歷史性一刻,製作了《奠邊府大捷》影片,用以歌頌共產黨的愛國戰爭。接下來是南北分裂,戰爭繼續開打,只是由法軍轉換為美軍,電影事業只能在戰火中繼續發展。當時北部的電影在共產黨統治下,有很強烈的愛國主義宣傳味道。在南方的越南共和國(南越)因為抵抗共產黨,成為自由世界一員,得國際盟友支持,其中最重要是美國,從1955~1960年間,美國對南越投入十億美元援助建立美式軍隊,並承諾協助南越的繁榮和安定,及至1961年美國參與越南戰爭,美式文化長驅直入南越,西貢成為美國大兵的休閒活動場所,燈紅酒綠,娛樂表演成為時尚,表演的歌手或演員有南越人和美國人,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戰爭遊戲中,西貢演藝事業得以更大發展,讓人們忘記戰爭的苦痛。

奠邊府戰役之戰場照。(圖/維基百科)
奠邊府戰役之戰場照。(圖/維基百科)

在美國支持下,南越成立越南電視臺用以抵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電臺宣傳,這也是越南本土電視臺節目製作的開始,當南北戰爭期間,影視活動都具有戰爭色彩,藝術作品自然不多。自1973年美軍逐步從越南撤軍,二年後越共攻陷西貢,當時越南電視臺以「血淚之路」轉播軍民撤退過程,使南方人民處於極度恐慌之中,這些震撼畫面,衝擊當地人民的恐懼,也發揮了電視的影音效果。其後該電視臺由越南勞動黨占用,改稱西貢解放電視臺,後又改名為胡志明市電視臺。此時的電視製作主要是為黨意服務,而全國統一後共產政府對影視媒體的控制更趨嚴厲。在北方,共產政府是利用電影來宣傳政治理念。如從1970~1975年,在北越舉辦的四屆電影節中,越南紀錄片共獲得了三十五個金荷花獎和三十九個銀荷花獎。有些紀錄片如《上前線》、《街巷戰》曾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和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的獎項。這都是革新開放前的發展,演藝事業並不是自由創作的產物,在南方稍微因美國關係比較寬鬆些,外國電影也多。但是無論南越或北越演藝事業都是為政府服務,演藝事業被視為政府統治的工具和手段。

1975~1986年,越南國內比較和平穩定,電影事業建設難得有發展的環境,而故事為題材的電影開始出現,也就是說製作已走向多元化,從生活不同層面關注越南社會現實生活。特別是1986年越南推動革新開放政策,在經濟上和思想上的改革開放,使越南影視產業政策轉向市場競爭。隨著商業影視節目流行,特別是錄影帶的蓬勃發展,把多數觀眾從電影院搶走,河內電影院一度只剩下九家。當時的錄影帶多數在胡志明市生產,提供家庭娛樂,以追逐市場利潤為目的,在製作品質上顯得粗製濫造,充斥著感官刺激,還有很多錄影帶是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以及自韓、泰、美、日等國家走私入境。由政府控制的影視單位則走向窮途末路,原因是電影製作成本高,且人民思想因革新開放擺脫了政府控制的模式,導致國家影視產量及收視率大幅度下滑。例如1993年,越南故事片產量只有五部,但是錄影帶產量卻多達九十多部。政府有見及此,全力輔助越南電影轉型,開拓國際交流,強調本土意識和國際視野,並與時代氣息相結合,將電影從過去偏重政治宣傳,轉向反映社會真實生活,強化娛樂性和藝術性。這一政策使當時越南電影開始出現不同藝術派系,電影拍攝技術大大提高,並向世界主流電影靠攏,呈現越南電影的現代化氣息。

這段時間法國或美國流行拍攝以越南為題材的電影,對越南電影藝術有積極意義,如早在1982年上映的越戰動作片《第一滴血》,內容講述美國一名大兵藍波從越戰退伍回來,回憶起戰爭的事蹟,在戰場上他是一名勇敢的美國大兵,被視為英雄人物,回國後戰爭的創傷卻無法復原。這部電影對美國參與越南戰爭提出控訴,及指責美國社會對愛國戰士痛苦視而不見。其後,幾部以越戰為題材的電影加速了人們對越南戰爭的關注。又如1992年法國電影《印度支那》是以二十世紀三○年代法屬殖民地為背景,取材於越南風景優美名勝來描述浪漫的愛情故事,使越南名勝與浪漫情懷躍上世界電影舞臺。這些電影雖不是越南人的製作,但以越南為主題的故事片成為一時主流。雖然歐美電影以越南為題材流行一時,但對越南電影製作實質影響有限。不過越南電影在二十世紀九○年代開始受到國際矚目,最初是由法籍越裔導演陳英雄(Tran Anh Hung)拍攝的《青木瓜的滋味》成功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一鳴驚人的越南故事片。這次得獎鼓舞越南電影的製作,如1995年,陳英雄又以《三輪車夫》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獅獎等等。

三輪車夫海報。(圖/imdb)
三輪車夫海報。(圖/imdb)

海外越裔導演崛起,透過圖像以藝術手法表達對母國文化深情的眷顧。這些越裔導演直接參與越南電影的製作,的確有助於越南本土電影工作者的素質提升,然而成果卻不多見,一些較受歡迎的電影有《牧童》、《穿白絲綢的女人》等。近年電影和電視製作雖然增加,但佳作卻不多,無聊喜劇片充斥市場,電視的連續劇為延續而延續,觀眾漸失去看電影和電視的興趣。原因是商業性影視製作都是陳腔濫調的作品,而從業人員未經正規培訓,因而劇本薄弱,編導、導演和演員素養亦不足,這些都構成近年越南影視製作被批判的理由,況且新媒體出現,更弱化了看電影電視的興趣和習慣。以越南歷史之悠久、文化之豐富,取材並不困難,但如何在傳統生活中展現出現代生活形態,使觀眾感同身受,這是要經驗累積和學習,循序漸進才有效果。電影與電視製作是一門現代藝術,又與生活息息相關,越南本土影視拍攝手法要現代化,內涵要具有時代意義,才能吸引新時代的觀眾。它需要眾多不同技術和藝術思維的訓練和培育,導演、演員和眾多參與技術工作者的經驗累積,以及文化反思與沉澱,還有資金的投入等等。除了需要經歷一個頗長時間的實驗過程,當然還得加強與國外電影工作者的交流合作,才能提升越南影視製作的技巧。

*作者為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著有《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血紅的桂冠:十六至十九世紀越南基督教政策研究》、《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海禁的轉折: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勢與鄭和下西洋》、《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等書。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越南史-堅毅不屈的半島之龍》(三民書局)

《越南史-堅毅不屈的半島之龍》(三民書局)
《越南史-堅毅不屈的半島之龍》(三民書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