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蘋果要演「出中國記」,面對3重高山

2016-11-29 06:30

? 人氣

川普(右)強烈表達要iphone移回美國生產,庫克(左)要如何對應?(顏麟宇攝、AP,風傳媒影像合成)

川普(右)強烈表達要iphone移回美國生產,庫克(左)要如何對應?(顏麟宇攝、AP,風傳媒影像合成)

川普來了,好像大家都不知該怎麼辦好;如果論單一企業,外界討論最多、最值得觀察的「指標性」公司,當為美國蘋果公司─川普當選後蘋果CEO庫克立即就寫信給員工安撫,10天後傳出蘋果要供應鏈評估在美國設組裝廠,數日前又傳出川普當選後庫克致電恭喜,川普再提要蘋果回美生產iPhone。川普如果用盡洪荒之力後,是否能夠達成此目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賈伯斯說,人生只有一次,但看人臉色生活,不累嗎?(圖/Steve Jobs@Wikimedia Commons)
賈伯斯說,這些工作不會回來了。(圖/Steve Jobs@Wikimedia Commons)

賈伯斯的答案:這些工作永遠不會回來

美國總統歐巴馬曾提出「製造業回流」政策,每年要賣出數億部iPhone、iPad及Mac等產品的美國龍頭企業蘋果當然成為目標。歐巴馬曾當面問過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要在美國生產iPhone的話,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呢?」據說賈伯斯是直接回答「這些工作是不會回來的」。不過,繼任者庫克則較了解要「照顧總統的心」,因此部份高階的電腦生產線由亞洲移回美國。

歐巴馬從未擺出惡霸姿態壓著企業非把生產線移回美國不可,倒是祭出一些政府的合作與扶植政策,協助與鼓勵製造業回流,幾年下來,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確實增加了數十萬,但其中多少屬於「回流」、多少屬原本就會增加的並不易分辨。不過,川普上台後,大概不會那麼「溫柔」,競選時他威脅要蘋果把iPhone生產移回美國,否則就要課以高關稅等。

非給「川普總統」一個交代不可?

雖然政客競選的話與上任後的政策,時常有一段距離,甚至可能跳票,不過,外界多認為川普會較歐巴馬強硬、霸氣,蘋果勢必要作出更多動作才能交代,也因此現在已傳出蘋果要其主要的組裝廠鴻海與和碩,評估在美國建組裝廠的可能;鴻海旗下的夏普社長戴正吳也說,夏普的OLED生產線已經在日本設廠,「但如果大客戶要求OLED到美國製造,也可以到美國生產」。

顯然大家多少都有心理準備,一定要給「川普總統」一些交代,讓他好向選民交代;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真要作到「製造業回流」絕非易事,各方不僅要作出調整,更必須付出代價。

美國製造iPhone要越過的3重高山

蘋果帶來的製造業工作機會要移回美國,至少面臨三重高山要過:一個是美國人力資源的質與量問題,第二個是龐大供應鏈的問題,再來是成本增加問題,這些問題一環扣一環。

在全球擁有8萬名左右員工的「蘋果帝國」,不是單靠這8萬員工運作,而是靠分布在全球各地、擁有上百萬員工的7、8百家供應鏈廠商一起打下帝國基礎;蘋果員工主要扮演的是研發、行銷等工作,算是帝國大腦中樞;但其它負責製造、組裝生產者至少在百萬人以上,「把iPhone生產移回美國」的構想,想的其實就是其帶來的就業機會龐大無比。不過,這個想法都忽略了工作內涵與附加價值的差異,更無視本國的人力市場情況。

iPhone組裝需要大量技術熟練、配合度高又願意長時工作的勞工,美國國內是否有可能提供,確實是大有疑問。庫克就曾說過,蘋果並不是為了廉價勞工才在中國生產組裝,而是因為美國沒有大量的技術工人,滿足不了生產需求;蘋果主管也曾說: 「中國勞動力的速度和機動性是驚人的,美國任何工廠都無法與之匹配。」這種情況其實類似台灣許多低階產業找不到勞工,只能找外勞一樣;組裝這種廉價又無聊的工作,美國工人可能不願亦無能從事了。

蘋果供應鏈兩岸占超過一半

再來是供應鏈問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建立一個完善又多元、靈活度強又配合度高的供應鏈,而且有極大的群聚效應。iPhone零組件超過9成不是美國製造,這些供應鏈廠商以亞洲為主,以零組件數量而不用價值計算,兩岸廠商占比最高。包括iPhone、iPad和Mac等蘋果主要產品在內,蘋果共有766家供應商,其中69家位於美國,接近一半(346家)位於中國大陸,台灣有41家、日本還有126家。

川普要蘋果把iPhone生產拉回美國,其實說的是組裝,但供應鏈呢?總不可能全球供應鏈都一起拉回美國吧?但供應鏈與群聚效應卻是iPhone研發與生產不可能或缺的一環。

蘋果iPhone 7、Apple Watch發表會,Apple Music的1700萬訂戶(美聯社)
蘋果除了8萬名正職員工外,最重要的是分散全球上百萬供應鏈的員工一起撐起這個帝國(美聯社)

紐時4年前一篇深入的調查報導「為什麼美國失去了iPhone生產的工作」,裡面其實相當「有現場感」的談到這些問題。

半夜叫起8千工人,96小時後iPhone已量產.....

文中除了談及早年iPhone推出前,為了解決賈伯斯大發脾氣不滿的問題,蘋果高管只能「直接飛到深圳」─因為只有那裡可以解決問題之外,也提到中國工廠「半夜直接叫醒工廠8000名工人」上工,「不到96個小時,那家工廠就已經在以日產一萬多台的速度生產iPhone了」、「那家工廠的速度和靈活性令人咋舌,沒有哪家美國工廠能跟它相提並論」、「他們可以在一夜之間雇來3000人。哪家美國工廠能在一夜之間雇來3000人、說服他們住進宿舍呢?」生產iPhone除了數十萬工人外,也需要近萬名監工與指導的工程師─蘋果說在美國要找足夠的工程師要9個月,在中國「只要15天」。

而供應鏈與群聚效應的重點意義遠高於廉價勞工。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廠商必須不斷研發、測試、又要搶時間推出新產品,如果供應鏈不完善、缺乏群聚效應,會因時效盡失而錯過商機。文中引用蘋果高管的說詞是:「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嗎?隔壁就有這樣的工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嗎?廠子就在一個街區之外。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嗎?三個小時就可以辦到。」

0320150203 Foxconn 富士康 (1).jpg
中國勞工的質與量都是美國難企及,圖為蘋果主要組裝廠富士康生產線的員工。

成本增加蘋果恐難承受,競爭力下降

再來則是iPhone回美國組裝變成「美國製造」後,以美國平均所得是中國的7倍多、工人工資是中國的5倍左右,iPhone的成本一定會增加。蘋果如果要維持原有的利潤率,價格就要提高。但以全球智慧手機的紅海競爭,早已「貴森森」的iPhone要再提高價格,一定會失去部份市場,對已處於高度競爭壓力且市場份額已下降的蘋果而言,顯然也不是好事。

不過,人力成本的問題雖有,但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麼大與絕對。許多人以為蘋果把iPhone生產組裝放在中國,主要是貪圖其便宜的勞工─但事實上製造iPhone約250美元的成本中,業界估計組裝成本只占5-10美元,比重算低,因此如果只是組裝拉回美國,即使再加上增加的各種運費,增加的成本外界估計大概在2成多。

拉回供應鏈成本增7成

但更嚴重的是iPhone要變美國製造真正的問題與難處,反而是美國難以提供合乎質與量要求的勞工,同時遠離供應鏈、靈活度應變力降低,最後可能競爭力下滑。如果蘋果連同供應鏈要一起拉回去,增加的成本蘋果一定要有所補償甚至負擔一部份,業界估計成本可能增加7成─蘋果將因此失去競爭力。

全球各跨國企業及各產業的全球佈局與供應鏈建構,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建立成形,而且至今仍不斷變動位移,但其驅策力不是來自某某政策,而是經濟與產業內在的需求,再根據各國資源秉賦的優劣差異而形成。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美聯社)
蘋果執行長庫克恐怕非得應付川普大總統的要求不可。(美聯社)

美國藍領工人數十年來的實質薪資降低是事實,但川普要iPhone回美生產,是以政策強迫外移的工作回流,甚至對抗、想扭轉數十年供應鍵形成的經濟力,恐怕是徒勞無功─甚至即使是回流一部份在美製造,工廠中大概也充滿「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真正為工人創造的工作崗位是少了,這樣意義其實也不大,因為無法達成川普期待的增加就業崗位。

接下來就等著看川普上台後是否會真的推動要iPhone回美生產,或是有什麼「巧法良政」推動。如果違逆經濟與產業法則硬推,不僅蘋果可能受害,全球的經濟與產業鏈都要跟著作出調整。比較可能的結局是蘋果移回一小部份生產線,讓「川普大總統」兌現競選支票以對其選民作交代,蘋果則不改大部份現有供應鏈的佈局與運作,以免「傷及筋骨」。台灣的供應鏈也將受此牽連影響,業者都拭目以待,要看川普如何作為;最終或許可驗證賈伯斯回答歐巴馬的話:「這些工作永遠不會回來」到底正確與否。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