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駿觀點:她其實採用了李登輝的步法

2016-10-08 06:30

? 人氣

蔡英文總統4日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總統府官網)

蔡英文總統4日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總統府官網)

華爾街日報10月4日對蔡英文的專訪,總統府10月5日也在官網上公布訪談紀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較於9月底給黨員同志的一封信,蔡英文這次的專訪中有一些小變化。在該信中,蔡只稱「中國」,未稱「中國大陸」,這次使用「中國大陸」29次,「中國」1次,稱呼上「似乎」有些許的改進,不過,用「台灣」代替「中華民國」處處可見,這恐怕才是真情的流露吧?其次,從「力抗中國」與「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轉變為「我們520的承諾與善意不變,但是我們不會屈服在壓力底下,我們不想也不願意回到對抗的老路子。」語氣上出現緩和的現象。甚至,「希望我們雙方儘快坐下來談,讓雙方之間的溝通可以更好,讓許多不必要的誤解可以排除,對我們現在所面對的許多問題,可以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解決的辦法。」至於什麼「誤解」與「問題」,隻字未提。

但是還是不忘一再警告,「我也希望中國大陸方面不要誤解,也不要誤判這整個情勢,以為用壓力就可以讓臺灣人屈服。」明白地搬出「民意」為後盾,說什麼「必須探求及探知民意之後才能做出決定,臺灣政府不可能做出違反民意的事情。」如何「探求及探知民意」?她肯定以近期民調為靠背,所以,說得這麼篤定!不過,台灣民意如流水,水有清濁,碰壁會轉彎,自己似乎要冒民意日後碰壁轉彎的風險吧?神氣說話時肯定想不到這一點!

《華爾街日報》今刊出蔡英文專訪,蔡英文說台灣不會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讓步,但她也保證避免衝突,並籲北京與台灣舉行會談。(取自華爾街日報網站)
《華爾街日報》今刊出蔡英文專訪,蔡英文說台灣不會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讓步,但她也保證避免衝突,並籲北京與台灣舉行會談。(取自華爾街日報網站)

被問及對「馬習會」的評論,她說:「我們覺得雙方可以見面、坐下來談談是好事,但如果要設定政治的框架,我覺得不好。」要求別人不設前提,自己卻可以罔顧長期存在之「一個中國的事實」。罔顧事實是好還是不好?自己竟然沒有知覺!

當被問及「中國大陸在談論與臺灣關係的解決方案時,是否應該停止使用『一國兩制』模式?」蔡顧左右而言他,話扯香港,顯然對「解決方案」沒有興趣,似乎與前面提到的「我們現在所面對的許多問題,可以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解決的辦法。」毫不搭調,露餡兒了。

在大陸方面一再重申已經切斷與台灣當局的「正式」聯繫管道之後,蔡已不只一次表達「我想從過去到現在,雙方溝通的管道其實是很多元的,不是只有限定在所謂的兩會溝通的管道。雖然兩會的溝通管道現在是暫時停止,但是其他的管道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讓雙方實際溝通的可能」這一類的發言,表示存在「實質」的溝通渠道。究竟想要傳達什麼信息?是給大陸方面?給台灣內部?還是給國際?恐怕值得大家想想這反映什麼心理狀態吧?

總的來看,相較於給黨員的一封信,這次的調子略為變軟,似乎是有鑑於近日各方反應強烈而做出微調。不過,這令人想起李登輝當年的做法,就像迷蹤步,左右前後變換,但前進方向不變,只是想欺騙外界的觀察,掩護自己的暗渡陳倉。長期而言,她與自己的支持者恐怕要失望的!

*作者為獨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