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兩岸關係、九二共識與台灣觀光產業的救贖

2016-09-25 06:30

? 人氣

「要陸客、來台灣」 觀光業萬人大遊行。(AP)

「要陸客、來台灣」 觀光業萬人大遊行。(AP)

台灣政權更迭,新政府上台後,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陸客來台人數驟降,台灣觀光產業提前進入寒冬。912觀光產業大遊行後,提出多項訴求,行政院避重就輕,提出300億補助方案,觀光業界則認為,關鍵是客源而非補助,遙指承認九二共識台灣觀光業才有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觀光產業發展和九二共識的關聯性,真的這麼緊密嗎?陸客不來台灣,台灣觀光業真的沒救了嗎? 台灣有沒有辦法吸引到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旅客來台觀光?且讓我們從觀光局以1991年為基點(即當年指數為100)的歷年統計資料,做進一步分析。

我不知道為什麼觀光局將1991年設為統計指數的基準年,不過,1991年恰好是柏林圍牆傾倒、蘇聯與華沙集團解體的那一年,也是東西方冷戰結束的那一年。全球迎來了第一波和平紅利,連帶地迎來了觀光紅利。不過,冷戰結束後,觀光紅利還得等經濟成長紅利實現後,才會真正體現。觀光事業的發展,最能讓人體會孔子「危邦不居,亂邦不入」的訓誨。試想,誰會到一個戰亂頻仍的國家去觀光呢?

從兩岸關係的歷史統計來看,也是如此。兩岸的強人蔣介石和毛澤東分別是1975年、1976年相繼逝世,兩岸各自戮力於經濟改革,兩岸的關係也由敵對進入接觸試探期。這段時期,兩岸基本上還是老死不相往來,看在外人眼中,兩岸關係即使不危不亂,也算是不太讓人不太放心的緊張。這也解釋了為何從1976年來台旅客突破100萬後,很長的時間內,台灣的觀光事業並無太大的長進。畢竟,還得讓子彈飛一陣子!

1988年蔣經國臨終前開放大陸居民來台探親、探病、奔喪,在兩岸紅十字會的居間搭橋下,兩岸逐漸展開有限度的接觸。蔣經國駕鶴西歸後,國民黨陷入分裂危機,台灣政爭愈演愈烈。直到1992年,辜振甫和汪道涵在新加坡展開辜汪會談,確立了「一中各表」的「九二諒解」後,兩岸關係轉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子彈飛了一段時間後的1994年,來台的旅客數,正式邁入200萬大關。不過,從1994年到2008 年,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兩國論以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以及2003年的SARS、2004年總統大選的兩顆子彈,都給兩岸關係帶來了不確定性,來台旅客數的成長,攀升得很是辛苦。

好了,回頭看觀光局的統計資料。1976年(民國65年)來台旅客突破了100萬,1989年時,來台旅客數一度突破200萬,但次年來台旅客數又下降到193萬餘人,直到1994年,來台旅客數才穩定地站上了200萬。從100萬人到200萬人,台灣花了18年的光陰。2004年,來台旅客數來到了295萬,2005年,來台旅客數一舉突破300萬,來到了3,378,118;從200萬到300萬,又耗費了10年多一點的時間。4年後的2009年,來台旅客數輕易翻過400萬門檻;從2009年到2015年,來台旅客數每年都以超過100萬的成長,2015年,台灣正式擠進入境觀光人數突破1000萬的俱樂部。關鍵就是2008年的政權轉換。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朝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