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亞美尼亞大屠殺-英國首相鮑里斯之祖見證的奧斯曼瘋狂年代

2019-08-26 05:50

? 人氣

1909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廢黜蘇丹哈米德,並於1913年發動高門政變,廢黜大維齊耳,實行由恩維爾帕夏(Enver Pasha)、塔拉特怕夏(Talaat Pasha)、傑瑪爾帕夏(Jamel Pasha)共治的「三帕夏寡頭制」,泛伊斯蘭主義政策就此下臺一鞠躬,換上了泛突厥主義的血腥獨角戲。土耳其青年黨人首先將外交重心由巴爾幹移向中亞,企圖讓奧斯曼與其他突厥民聯繫起來,以恢復破滅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其也著手將奧斯曼「淨化」為突厥人的國度,說穿了就是種族清洗。自1913年三帕夏寡頭制開始,軍官們與聯合進步委員會(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簡稱CUP)共同策劃了希臘大屠殺(1913-1922)、亞述大屠殺(1914-1924)、亞美尼亞大屠殺(1915-1923),幾百萬人就這麼含冤而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解體,青年土耳其黨人就此失勢,但亞美尼亞大屠殺仍是不能公開談論的禁忌,尤其若是發表與政府立場相左的論述,便會有生命危險。然而時任內政大臣的阿里·凱末爾卻以身犯險,屢屢在報紙上撰文批評現任當局「不只無意平反亞美尼亞人的冤情,更包庇前朝戰犯,形同將國家榮譽置於塵土之中。」之後土耳其獨立戰爭爆發,其更公開反對凱末爾(此處指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將軍),並成立「親英協會」(İngiliz Muhipler Cemiyeti),主張讓英國擔任土耳其的保護國,阿里·凱末爾因而成了民族主義者的箭靶。1922年,陸軍將領努爾丁帕夏(Nureddin Pasha)命人綁架阿里·凱末爾,並讓一群暴徒將其私刑打死,死後高掛屍體供人觀看,暴徒還在他胸前吊了塊牌子,上面寫著「阿爾丁·凱末爾」(Artin Kemal),其中「阿爾丁」是虛構的亞美尼亞姓名,意在羞辱凱末爾「這麼想幫亞美尼亞人說話,就去當亞美尼亞人吧!」

在那個奧斯曼帝國崩解、土耳其共和國誕生的瘋狂年代,阿里·凱末爾為亞美尼亞大屠殺而亡,然而日後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卻有一群人上演了復仇行動。

馬爾他流放與復仇女神

一戰結束後,1919年的巴黎和會決議懲處奧斯曼戰犯,包括參與種族清洗的高級軍官、政要和行政人員。然而因土耳其百廢待舉,戰後仍需青年土耳其党人協助重建,故在凱末爾的暗中授意下,負責審理的土耳其軍事法庭並未嚴加追究,不僅故意放走策畫大屠殺的三帕夏,使其有機會流亡海外,更銷毀大量文書證據,事後再謊稱「丟失」。最後受懲處的多是某些曾加入CUP的作家、記者,以及找不到政治力來庇護自己的人,處罰方式就是流放馬爾他(Malta),故史稱「馬爾他流放」(Malta Exiles)。但從結果來看,這並不算很重的懲罰,例如宣揚泛突厥主義的詩人齊亞·格卡爾普(Ziya Gökalp,1876-1924),其雖於1919年被流放,但1921年就回國了,還在1923年出版泛突厥主義巨作《突厥的原則》(The Principles of Turkism),後更任職於教育委員會,參與1924年的土耳其憲法起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