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亞美尼亞大屠殺-英國首相鮑里斯之祖見證的奧斯曼瘋狂年代

2019-08-26 05:50

? 人氣

鮑里斯的曾祖父阿里·凱末爾於1912年回到奧斯曼帝國,10年後他也步上了兒子的改名後塵,只是兩人的差別在於,兒子是生前主動改名,他卻是死後被人冠上汙名,一切還得從奧斯曼晚期的民族獨立潮談起。19世紀初以來,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潮傳入奧斯曼帝國,激發了境內各少數民族的獨立運動,例如1821年的希臘獨立戰爭、1875年的保加利亞起義等,其背後多有俄羅斯、英國與德意志的煽動,令帝國頭痛不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應對少數民族的分裂動力,帝國開始宣傳「奧斯曼主義」,即強調帝國人民不分族裔,同為奧斯曼人,具平等的公民身分,與中華民族的論述邏輯十分類似。但奧斯曼主義經歷坦志麥特改革(Tanzimat)、第一二次憲政後,終究功敗垂成,主因在於許多穆斯林不願跟其他「奧斯曼人」平起平坐,因在過的米利特(Millet)制下,非穆斯林需負擔較重的稅賦,如今的「人人平等」,在穆斯林看來等於「剝奪我的特權」,故群起抗議,政府最後只好放棄。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保加利亞、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與希臘組成聯盟,將曾經的母國奧斯曼狠揍一頓,還瓜分了馬其頓,並讓阿爾巴尼亞獨立,這場戰役令所有知識份子對奧斯曼主義徹底寒心。

在多元治理的藍圖崩壞後,奧斯曼帝國轉而訴諸宗教,推行泛伊斯蘭主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人物便是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哈米德首先打出哈里發的大旗,要求歐洲各國穆斯林起身反抗殖民統治,最終成功動員了奧匈帝國的阿爾巴尼亞穆斯林、俄羅斯帝國的韃靼人與庫爾德人、法國的摩洛哥穆斯林、英國的印度穆斯林等,對上述國家的統治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哈米德更出資興建漢志鐵路(Hejaz Railway),由伊斯坦布爾一路開向麥迪那,既能防止阿拉伯半島獨立,更能在呼籲全世界穆斯林捐款的過程中鞏固自己的哈里發權威。然而儘管蘇丹的海外人氣不錯,但帝國內部的穆斯林卻不怎麼買單,更別說是不信伊斯蘭的亞美尼亞人。

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自從保加利亞在1885年成功獨立後,奧斯曼帝國的亞美尼亞人便羡慕不已,從而開始了一連串獨立要求,加上俄羅斯的煽動,「亞美尼亞問題」于焉成形。然而蘇丹哈米德明白獨立運動就像推骨牌一樣,倒了第一個之後若不力挽狂瀾,結局就是雪崩式獨立潮。於是其暗中收編東部省分的庫爾德人匪徒,並賦予其半官方地位,默許他們大肆迫害亞美尼亞人,從而引發了哈米德大屠殺(Hamidian Massacres,1894-1896),40萬人因而命喪黃泉,其中還包括3萬名被誤殺的希臘人與亞述人,迫害的喪鐘就此響起,哈米德因而被西方媒體取了個「血腥蘇丹」的綽號。往後亞美尼亞人的處境每況愈下,甚至連奧斯曼軍隊偶爾打了敗仗,也會編個「亞美尼亞人是內奸」的藉口,但當時歐洲各國一心只想奧斯曼分崩離析,故對亞美尼亞的人道危機漠不關心,往往隨口譴責一下便作壁上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