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區再生基地出了什麼問題?

2016-07-26 06:20

? 人氣

中區再生基地。(來源:台中市觀光旅遊網)

中區再生基地。(來源:台中市觀光旅遊網)

一個城市的發展成功,都市計畫必定是必經的道路。然而,都市計畫的長路,必定會遇到許多困境,包含和地方溝通不易、連結不足,抑或是公務機關先天性之限制導致其彈性不足等等。此時政府往往會仰賴NGO或企業,試圖以BOT、OT、ROT等等模式解決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台中市中區,因為產權複雜、不明之外,政府在與地方溝通投入之成本也相對高,導致閒置土地多,也成為都市更新的一個絆腳石。因此台中市都發局於2012年協助中區再生基地之成立,冀望能以NGO模式解決中區再生之困境。中區再生基地的編制為東海建築系教授蘇睿弼為基地之負責人,另外聘請了四到五位的助理,其餘的人力皆為志工、實習生、以及進駐單位和教授之研究團隊。
然而,在我進入此組織擔任實習志工,卻發現該組織有許多結構上的問題,且背後隱含著政府單位及NGO合作模式之的失敗,筆者將問題分為以下三項:

一、NGO 的志願失靈

NGO大多仰賴志工之志願性付出,但就筆者擔任實習志工期間,19位實習志工只有一位職工進行帶領。職工顯然並無法提供足夠之訓練,導致志工普遍的專業度仍不足,更常有人力閒置的情形發生。可顯得該組織對於志工之掌握、訓練都明顯不足。

二、組織目標不清且模糊

起初,台中市都發局以契約外包之方式協助該組織成立,是希望透過NGO的彈性改善溝通之效率,也能長期加深與地方之連結,協助與地方之構通。然而,多位實習生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卻發現該組織和地方連結相當不足,在2014年的一篇論文《從公私協力夥伴關係探討臺中市中區發展》中也提到:「外界大都認為再生基地僅是政府的委外單位,協助辦理政府活動之業務,其地位沒有受到充分的認同」由此可知,中區再生基地未能扮演好原先協助政府中區活化之腳色。

近幾年,中區再生基地多為台中市政府活動的執行單位,包含光影藝術節,10月份預計推出的散步特展等等。雖然文化之保存與推廣亦為再生重要之一環,但關於土地產權的協調等等,卻不見中區再生基地之參與。以千越綠川大樓為例,千越綠川大樓已經閒置多年,台中市政府多年來也因產權遲遲無法處理,造成空間的嚴重閒置。而今年7月6日,千越綠川大樓都更會揭牌,達到九成以上地主的同意,對於中區的進步可謂一大進步,卻不見中區再生基地到場、甚至連粉絲專頁也未關注此消息。若為關心中區發展的單位,使民眾得知此重大消息,應多推廣這類訊息。 

台中市千越綠川大廈都更,是台中市的大事。(台中市政府官網)
台中市千越綠川大廈都更,是台中市的大事。(台中市政府官網)

簡言之,政府和NGO之協力關係,應當以提升政府回應性、議題倡導、加深政府與地方為連結作為目標。然而中區再生基地現階段仍如上所述,實為政府的委外單位,其目標之不清,導致該組織之效率不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