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林毅夫:兩岸比較利益建立在專業分工上

2019-05-15 17:30

? 人氣

林毅夫十分推崇蕭萬長(圖)的經濟眼光,與他的比較利益基本概念相近。(新新聞資料照)

林毅夫十分推崇蕭萬長(圖)的經濟眼光,與他的比較利益基本概念相近。(新新聞資料照)

林毅夫談經濟最常用的基本概念是「比較利益」或「比較優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選擇做A或做B,哪個花的成本較低。各國依比較利益去生產,再進行貿易,這就是國際分工的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毅夫談台灣經濟也是這樣開始談的。他首先想起二○○一年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率團到中國大陸,兩人進行座談。「我很佩服蕭先生的眼光,就是順勢而為,產業要不斷升級,附加價值不斷提高,收入也不斷提高,然後要把失去比較利益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合適的地方,要把GDP轉變為GNP。」GDP是國內生產毛額,屬地;GNP是國民生產毛額,屬人。全球化時代人民很多所得不是在國內生產。

林毅夫說,當時依一九九九年最新資料,台灣人均GDP依購買力平價指數計算,大約是美國的四成。從日本、新加坡經驗來看,大概十五、六年可以達到美國的水準。「如果當年蕭先生的願景能夠實現,台灣的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指數已經可以超越美國了。」

十幾年過去了,兩岸經濟的競爭性似乎多於互補性。雙方未來競合關係為何?林毅夫認為,台灣人均GDP如今和北京、上海、廣州與深圳大概同樣水準,這幾個地方產業基本上結構接近。「貿易比較優勢可能因為要素稟賦不同,以前兩岸是如此,但現在轉變成因為專業分工不同而產生。」

他舉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研究發現,全球貿易七成集中在要素稟賦相似的已開發國家。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什麼產業都達到規模經濟,因此形成不同國家間的專業分工,再透過貿易交換,現在台灣和中國大陸也是一樣。台灣有優勢的產業要發展就要靠大市場,而全球經濟三成的成長都靠中國大陸。

「永遠會有比較利益。」林毅夫說,台灣經濟發展的重點在於「依靠比較利益的過程當中,能不能讓產業不斷升級」。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