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情勢持續升溫,2027年是否成為中國攻台的轉捩點,成為國際安全對話中的高頻關鍵詞,然而,隨著美國前高階軍官陸續發聲,外界對2027攻台論的看法也出現分歧。日前,美國眾議院「應對中共挑戰特設委員會」在聽證會中直指,2027年可能是嚇阻中國侵台的最後機會,但曾任太平洋司令的退役上將布萊爾(Dennis Blair)則在台公開表態,指出該年份更多是象徵意義,而非攻台的具體時間表。
美國會示警:2027是防禦底線,美援效率需立即補強
美國退役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曾提出「2027年攻台警告」,認為中共軍力整備可能於該年達標。近期,這項警告再次被美國國會提上檯面,美國眾議院應對中共挑戰特設委員會於5月18日召開聽證會,聚焦北京對台威脅升溫的議題,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直言,2027年可能是美方有效嚇阻中國的「最後完整會期」,若軍備部署與防線建構再度拖延,恐將錯失戰略主動權。
麥考爾強調,美方當務之急是在武器儲備、前線調度、後勤補給與資安防禦等關鍵層面加速補強,否則台灣恐難抵禦解放軍軍事壓力。
美軍退役少將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也警告,美國對台軍售延誤問題依舊嚴重,「遲來的嚇阻就等於沒有嚇阻」,他呼籲美方應比照對以、對韓模式,於台灣建立前置武器儲備,並將駐台聯合訓練人數擴編至千人規模,強化快速應戰能力。
布萊爾反駁「2027攻台論」:時間點不是重點,能力才是關鍵
與國會立場形成對比的是,曾任美國太平洋司令的退役海軍上將布萊爾(Dennis Blair)近日訪台,參加由政經學院與戰略兵棋研究協會共同舉辦的台海防衛兵棋推演,他在發言中指出,2027年雖與中共建軍百年重合,但更多是一種象徵性的節點,並未觀察到中國有具體軍事集結的跡象。
布萊爾強調:「若中國真計畫在2027年發動攻擊,現在就會加強兩棲登陸與後勤能力部署,但目前尚未看到明確趨勢。」他提醒,解放軍的現代化布局橫跨航艦、核武、太空等領域,台灣若僅圍繞某一特定年份準備,將難以因應長期威脅,應全方位強化嚇阻體系。
烏克蘭經驗是鏡子:台灣需打造小而強的不對稱戰力
布萊爾也特別指出,俄烏戰爭對台灣有三大啟示,其一,小國在意志堅定與國際支持下,仍有可能撐過強權入侵;其二,靈活運用無人機與機動火力可打亂敵軍節奏,延長防衛時間;其三,針對戰略艦艇的精準打擊,如烏克蘭擊沉俄國莫斯科號,可對敵軍士氣與計畫造成關鍵打擊。
因此,他建議台灣應持續部署自主無人載具、強化近岸火力、結合美方支援的極音速飛彈與智慧軍備,善用科技與地形優勢,依然有機會守住海峽防線。
與其問哪年會打,不如時刻做好準備
雖然布萊爾認為2027年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年份,不過他仍語重心長地提醒,「嚇阻的本質不是預測開戰時間,而是確保敵人永遠不敢輕舉妄動。」他呼籲台美應持續深化防衛合作,讓中國即使想打,也知道會付出極高代價而不敢肆意妄為。 (相關報導: 中國「武力奪台」恐比2027早!美防長1句話「英文語意差很大」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