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停戰90天,中國要跟美國怎麼談?BBC解析磋商紅線、籌碼與突破口

2025-05-31 11:45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外長王毅。(美聯社)

中美貿易談判——無疑是2025年已經預定的一場大戲,帷幕已經在瑞士日內瓦拉開,時間已經設定為90天,觀眾是全世界,而坐在最前排的是也受到美國關稅打擊的多個貿易夥伴,包括日本、越南和歐盟,因為他們也將面臨相似境遇,舞台上的情節可供參考。

這場中美貿易談判的「大戲」在七年前已經上演了第一季——在川普第一任期,中美經過冗長而波折的談判,耗時一年半,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因為疫情、選舉等因素,履行情況並不理想。

但是從7年前的貿易談判,以及近期兩國政府各自準備的細節中不難發現,中美兩國對於尚未展開的談判都有所準備,甚至還在進行鋪墊。比如美方修改關於晶片禁令相關法規,中方則完善了稀土出口政策。

對於中美貿易的長遠未來,業內人士不甚樂觀。上海太德維服咨詢高級合伙人江凱明(Cameron Johnson)深耕中美之間的供應鏈多年,他認為,未來關稅將是常態,他將其稱之為「政治性關稅」,區別在於稅率的高低,至少10%,也可能更高,「這就是我們必須應對的基本框架」。

對於短期未來,目光都聚焦於中美兩國的貿易談判。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雅各布·岡特(Jacob Gunter)向BBC表示,兩國要建立新的合作框架,不僅需要政治上的突破,更需雙方對各自戰略目標進行根本性反思——以目前的氛圍來看,這幾乎無從談起。

江凱明特別關注中美國家元首能否會面,認為這或許會為取得實質性進展提供機會。

5月16日,川普在福克斯新聞的訪問中被問及是否希望到中國與習近平會面,他說「我當然願意」,並指中美關係「很重要」。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趙明浩向路透社表示,此類接觸「在中國的決策體系下完全行不通」。他說:「對中方來說,通常是先在工作層面達成共識並推進工作,然後才能安排領導人峰會。」

川普的核心訴求仍在:減少逆差

川普對關稅的推崇,源於對貿易逆差的厭惡。

在4月2日「解放日」關稅公佈前的一個小時,一位白宮高級官員頗為公開地解釋:「這些關稅是由經濟顧問委員會為每個國家量身計算的……他們所使用的模型,是基於這樣的概念:我們的貿易逆差,是所有不公平貿易行為、所有作弊總和的結果。」

這一點非常關鍵,根據白宮的說法,如果一個國家對美國的出口多於從美國進口,那本身就會被視為是一種「作弊」的行為,因此理應被徵收關稅,以糾正這種失衡。

這也正是為什麼會出現美國對那些幾乎無人造訪、只有企鵝棲息的小島徵關稅的超現實故事,比如諾福克島,2023年對美出口65.5萬美元,進口11.6萬美元,儘管絕對數額很小,但逆差比例大。

所以,川普的「對等關稅」並非針對那些有明確且可量化貿易壁壘的國家,而是針對那些美國有貿易逆差的國家。不論貧窮國家、新興經濟體,甚至無關緊要的小島嶼,只要數據上出現逆差,就會成為目標。 (相關報導: 「解放日」關稅有危險?那就鋼鋁關稅加倍到50%!川普又發動關稅戰,加拿大商會譴責「與北美經濟安全背道而馳」 更多文章

這在川普第一任期時,中美簽訂的貿易協議中有所體現——按照協議,中國承諾2020和2021兩年,將在2017年的基礎上(1512億美元)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