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家轉型研究院(NITI Aayog)執行長蘇布拉馬尼亞姆(B.V.R. Subrahmanyam)在5月24日出席第10屆NITI Aayog理事會時公開宣稱,「我們的經濟規模已達4兆美元,印度如今比日本還大,已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4大經濟體。」在現場,他也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加以證明。此番言論立刻躍上印度多家主流媒體頭條,彷彿經濟排名的歷史性變化已經發生。然而,回頭檢視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最新數據,這場「超車」其實仍在預備起跑線上。
印度、IMF時間基準解讀有落差
根據IMF 2024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截至2024年,日本的名目GDP為4.026兆美元,印度則為3.909兆美元,預估至2025年,印度將名目GDP將進一步成長至4.187兆美元,微幅超越日本的4.186兆美元,兩者將僅差數億美元。
為何說這番「印度超越日本成全球第4大經濟體」的言論有問題?解答不是於上述統計數據本身,而在於對時間基準的解讀落差。IMF以財年計算印度數據,時間跨度為當年4月至次年3月,而包括日本等多數國家則依照日曆年。
根據CNBCTV 18報導,這意味著印度的2024-2025財年實際上在IMF報告中標示為「2024財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印度政府則表述為「2025財年」。
這項技術性差異,凸顯「印度超越日本成全球第4大經濟體」說太快了!依照IMF的說法,印度GDP首次超越日本的時間預計將在「2025年」,這讓蘇布拉馬尼亞姆、印度媒體誤以為已經完成超越,而實際上這一歷史性超越要到2025-26財年結束後(即2026年3月)才可能真正實現。
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國家統計局(NSO)預定於5月30日公布的2024至2025財年GDP數據。這將是外界判斷印度是否已「實質超越日本」的重要依據,也將檢視該國在真實經濟活動層面是否與官方樂觀論調相符。
10年間名目GDP增1倍,經濟改革措施奏效
不過,過去10年,印度經濟突飛猛進成績確實驚人。根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在2014年為全球第10大經濟體,名目GDP約為1.9兆美元;至2025年預估將超過4.1兆美元,成長幅度逾一倍,顯示結構改革、產業政策與市場開放正逐漸轉化為實質成果。
儘管有美國政府關稅戰影響,以及全球地緣政治動盪與經濟放緩背景下,印度仍被IMF評為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國家,這無疑是莫迪政府對內施政與招商策略的加分項。印度央行對2026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仍樂觀,預估將達6.5%。
展望未來,若維持當前增長動能,IMF預估印度將於2028年左右再度超越德國,躍居第3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與中國。
人均GDP不到3000美元,就業結構、資源分配不均是大問題
不過,經濟規模高速成長並不意味著全面性成功。根據IMF預估,2025年印度人均GDP將達2880美元,儘管比過去10年增1倍,卻仍遠低於OECD與中國水準。印度的就業結構、基礎建設、教育與醫療資源分配等,依然是拖慢國家整體發展的關鍵瓶頸。
IMF與世界銀行皆警告,若印度無法同步提升勞動參與率與社會基本建設,即使「經濟體量」上升,國際競爭力與社會包容性仍恐原地踏步。
印度正站在全球經濟重塑的轉捩點,擁有人口紅利、中產階級崛起與明確的政策導向。但如同蘇布拉馬尼亞姆「提前宣告勝利」所揭示的,在全球舞台上,實力與敘事之間的落差,往往需要更嚴謹的數據來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