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區塊鏈民主與多中心化治理

2016-04-28 06:40

? 人氣

區塊鏈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特性,能否促進多中心化民主架構的快速演進?

區塊鏈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特性,能否促進多中心化民主架構的快速演進?

甫卸任台灣金融監管委員會主委的曾銘宗立委,日前在台北立法院招開了一場針對區塊鏈與金融科技的公聽會,邀請台灣央行、金管會、證交所等資深官員、產業界與學術界金融科技先驅、以及包括余宛如、蔣萬安、許毓仁等年輕立委共襄盛舉,會場討論氣氛非常熱烈。金融科技是跨黨派、領域、國界,甚至超主權的大趨勢,非常重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在全球互聯網1.0與2.0時期雖然起了大早,趕個晚集,但在區塊鏈1.0與2.0時期,以及即將到來的3.0時期,與全球領跑團隊的差距並不甚大,在有些領域甚至可能領先。台灣金融業雖然面臨小規模市場,又受到高度監管導致創新動能不足的限制,但卻有一個具體而微的金融體系,以及積累多年的信用基礎。如何維持甚至拉大這個相對優勢,需要各類資源加速挹注。最關鍵的是要有自信

根據目前投資市場的氛圍,針對金融科技與區塊鏈創新的資金一點不缺,其中不乏虎視眈眈、躍躍欲試的大型機構。關鍵催化劑,仍舊來自對新技術不夠理解與商業模式尚未明確的自然疑慮,以及不清楚監管機構的未來政策方針與意圖。要充分化解這些疑慮,需要更多跨領域的溝通。金融受到物理、經濟、法律與文化的約束,是人類用一系列規則創造出來的「虛擬實境」。要維持這個虛擬實境穩健運作,需要前瞻開放的監管思維。台灣立法院作為造法機構,定位非常適合鼓勵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協助台灣政府改善興利不足、防弊過度的負面形象,令人拭目以待。

公聽會上有兩個話題特別引人注意。一是關於數位貨幣與區塊鏈科技是否更容易讓消費者暴露在詐騙集團的風險之下,二是金融科技跨領域的特性完全無法納入既有監管體系當中理清權責歸屬。這兩項都是重要問題,但似乎有些過慮。嚴格說起來,詐騙案受害者會透過各類金融交易渠道匯款,是因為已經被騙了,如何提昇消費者的警覺心與預防機制,是金融體系設計的問題,區塊鏈技術其實有可能提供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數位貨幣的匿名性、跨境監管複雜度、易為不法份子使用,課稅爭議與消費者保護等議題,其實均非技術上不可解的難題。數位貨幣帳戶地址是加密演算法生成的公鑰,一眼望去雖無法辨識,但因為所有資訊流都在區塊鏈共享帳簿上公開,透過適當的開戶驗證程序與大數據分析,例如像BlockSeer這樣的服務,個別帳戶節點的真實身分可以被精確標定。

圖示
圖示

詐騙集團猖獗的問題,在區塊鏈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過去數年發生過的比特幣交易所倒閉或遭竊事件,除了人謀不臧之外,就是平台本身資訊安全防護措施不當,而非比特幣算法本身被破解。比特幣雖可被恐怖分子或犯罪組織用來洗錢,但實體現金與傳統金融機構協助洗錢的經驗,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金流不透明、逃漏稅、消費者權益受損等事件,到了21世紀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仍然幾乎天天發生。議者不先檢討既有系統為何無法有效防杜詐騙與洗錢,反而先質疑區塊鏈未經試煉,資訊安全與消費者恐有疏漏,未免太厚此薄彼。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