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裡傘外》選摘(2):「宅女,上街吧!」

2015-02-19 05:10

? 人氣

2006年,朱凱迪跟一些藝文團體開始關注天星碼頭拆遷,這個有四十八年歷史的碼頭,陪伴了香港人的常民生活,但政府為了填海施工,準備將碼頭拆掉。朱凱迪與社運夥伴們一直在討論,能否做點什麼。當年的12月份,香港政府的拆遷行動在即,他們當下決定翻牆進入工地,佔領天星碼頭,開始抗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朱凱迪回想首次的抗爭經驗,他說:「我們這群人很想做點什麼,總覺得光是藝術團體的介入,太無力了,無法改變任何事情。」他分析,當時香港的泛民主派專注於政改問題,但沒有獲得進展,在社會議題上不是忽視,就是立場上讓人錯愕,因此,他們更覺得應該要有直接的行動,來為香港做點事情。

天星碼頭的抗爭在僅僅一週之內就結束了。之後他們將目標放在皇后碼頭,這場佔領抗爭持續了九十八天,最終的失敗,讓朱凱迪非常受傷。

保衛天星與皇后碼頭的主要訴求,是保留公共空間,讓市民參與規劃,打破傳統的發展觀。但對朱凱迪來說,佔領皇后碼頭對他們最大的意義,是解殖。他們認為,皇后碼頭作為香港被殖民的重要象徵,如果就這樣被拆遷,那香港就無法去思考被殖民的歷史,理解這些政治符號背後的意義。「你看,現在政府要將皇后碼頭的舊地改成解放軍碼頭,不是很諷刺嗎?」

當時,嶺南大學的學者羅永生提供這群年輕人更深刻的腦力激盪,他們更深入的思考香港被殖民的意義,以及由中英雙方主導的回歸過程。朱凱迪發現,所謂的五十年不變,其實就是一種被殖民體制的繼續延續。

他們藉由皇后碼頭思考過去的歷史,檢視看待歷史的角度,也檢視過去在香港發生的抗爭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檢討公共空間對於市民的意義,對於這塊土地的政治,有種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再委託他人的渴望。

他們邀請過去60年代香港抗爭運動的經歷者,來皇后碼頭講述歷史,因為過去的這些抗爭與天星、皇后碼頭息息相關,讓更多市民了解香港除了發展以外的另一種過去。

「我們在皇后碼頭的抗爭上反思殖民主義,也反思自己啊,我們竟然對過去一無所知。我們不是戀殖,而是要記住歷史,不讓這樣的政治結構繼續延續,而也藉由這個地標去了解香港六十年代在這發生過的抗爭歷史,而這塊公共空間的保留代表著在這裡休憩的市民、外來移工的保障。」

皇后碼頭早已經沒有船來停泊,很多社會邊緣人聚集於此。「在皇后的那段時間,看到了很多古靈精怪的東西,有從蒙古來香港買賣的家庭就睡在這裡,有下棋的小團體,而這也是菲律民某個省移工的聚集地,這些點點滴滴就會讓你有所體悟,如果香港都變成了商場,那很多東西都會消失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