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裡傘外》選摘(2):「宅女,上街吧!」

2015-02-19 05:10

? 人氣

「參選區議員是一個多面受敵的狀況。不同立場的支持者都有雜音,認為我搞運動結果為了自己參選,也影響到菜園村,因為我涉入地方政治讓菜園村更加擔憂自己的處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投入就會有反響,朱凱迪雖然沒有意外的落選了,但地方上開始慢慢接受他,他之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做「八鄉報」,讓大家知道他不僅是菜園村抗爭的朱凱迪,而是要做整個八鄉的朱凱迪。矛盾跟疑慮都慢慢化解,雖然離勝選還有一段路,但他已經成為了地方的一份子。朱凱迪希望可以將對於經營社區的想像投入到政治裡面,他也認為現在的佔中運動,運動很多人參與很好、成功很好,但之後要延續就必須投入到政治裡面。

朱凱迪並沒有脫離社會運動,他變成了更符合他性格的軍師角色,只是他選擇了一條更加孤單的路。我每次看著他清瘦的模樣,總有一種感覺,他似乎注定走人煙稀少的路,而我也相信他會走到開花結果那一天。

葉寶琳則在反高鐵告一段落後,繼續在NGO上班,而隨著中港矛盾的加劇,她所認同的「開放的本土」的理念,受到許多激進本土派猛烈的攻擊,成為「左膠」[1]的代表。這些攻擊一開始針對的是不同的本土觀,最後上升到人身攻擊,並將葉寶琳指成是社會運動的失敗者。

她所遭受的批判有些可受公評,尤其她已經成為社運界的大姊大,難免樹大招風,很多時候,這些指控變成了汙衊,讓葉寶琳非常傷心,尤其她跟這些重要的社會運動與帶來的價值轉移息息相關。但這也凸顯出,葉寶琳跟他的夥伴們所提出的本土觀,無法針對激烈的中港矛盾情緒做出有效的回應。

葉寶琳覺得,他們無法做到民粹,他們同樣反對大量自由行,但無法針對旅客進行謾罵;他們討厭大陸遊客在街上大便,但卻無法將每一位大陸遊客都當成這樣的人。另外,這股反對力量並沒有成為政黨或者類似政黨的組織,無法有效的回應這些攻擊謾罵,沒有精力針對每一項社會議題做研究,進而有系統性的回答。

「你可以說這是我們天生的限制吧,但我們就無法像右翼的人那樣簡單化問題,我們也無法把所有大陸人都假設成是壞人、蝗蟲、間諜。」

葉寶琳在2002年時,因為失戀所以跑去旅行了大半年,而地點都是在中國大陸。她自嘲,這讓她成為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大中華膠」,因為在這段旅程中,將許多大陸偏鄉居民努力建立家園、充滿人情味的圖像與故事,深深烙印在葉寶琳心裡。

「我多少更了解他們的文化與他們的困難在哪裡,而人民與政權應該要分開來看待的。」

我始終記得,一次在台北的晚上,葉寶琳跟我說著她內心的自我焦慮,擔心自己過去的努力因為這些抹黑的人身攻擊而被大家遺忘,尤其她從小就關心本土與土地認同,現在卻被批判,成為反對香港本土的一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