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與生態的共存密碼3 花蓮鳳林誕生首座光電場受矚目 多方協力拚創生

2023-11-17 12:24

? 人氣

電場不僅為花東的電力做出具體貢獻,透過開放東華大學進行生態調查及監測,渴望兼顧綠電與環境之平衡。(圖/擷取自業者網站)

電場不僅為花東的電力做出具體貢獻,透過開放東華大學進行生態調查及監測,渴望兼顧綠電與環境之平衡。(圖/擷取自業者網站)

在花蓮縣政府大力推動永續發展下,光電產業與能源轉型固然是重要方向,然而花蓮鳳林誕生首座地面型光電場,對於業者及東部居民無疑是一次新的體驗,而花蓮縣政府如何落實「永續花蓮」政策呢?光電場又要如何在政府監督下,與民眾達成良好的溝通?在能源發展與土地情懷上,居民又是如何看待首座地面型光電場?各界意見都值得作為後進者與未來政策規劃的重要參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借助東華大學尋共存解方 供青年在家鄉發揮專業所長

面積66公頃的生豐案場,設置約21萬片太陽能模組,夏季一天最高峰可發電40萬度電,平均提供2萬戶居民的一般用電。主任技術員曾柏仁自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畢業後,對於離鄉或留鄉求職的迷茫,與大多民眾對綠電的疑慮有過之而無不及。「再生能源發展牽絆著養家糊口的重要。」一個契機,曾柏仁學以致用,將所學得的技術與知識運用在光電場。

面對能源轉型的迫切,曾柏仁充分理解台灣這片土地對於的需求,同時亦相當了解在地居民對於好山好水的重視。曾柏仁表示,案場從開始規劃設置,就多次主動拜訪及請益母校-東華大學,因此於2022年案場施工期間雙方簽署合作意向書,開放專家學者進入案場進行調查監測,期望透過花東地區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定期向鳳林居民公開說明調查資訊,並同步在官網上發布研究結果,讓廣大民眾對綠電之發展有更深層的理解。

花蓮青年曾柏仁自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系畢業後學以致用,目前任職案場主任技術員的他強調綠能與生態平衡發展之趨勢,時常親自對鄉親解釋相關疑慮。(圖/陳逸群攝)
花蓮青年曾柏仁自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系畢業後學以致用,目前任職案場主任技術員的他強調綠能與生態平衡發展之趨勢,時常親自對鄉親解釋相關疑慮。(圖/陳逸群攝)

曾柏仁指出,生豐案場除了依法在周邊劃設10公尺的緩衝綠帶,基地南邊更規劃一塊約7.5公頃的生態保留區,作為野生動物食物來源及棲息功能。而場內所有草生面積皆採物理方式除草,不噴灑農藥與殺蟲劑,更使用生態工法建置開放式滯洪池,有效防洪、排水。而案場與東華大學進行的產學合作計畫,也開放專家學者進入案場進行調查、檢測和收集資料,包括動植物、土壤監測、記錄環境溫溼度變化及設置紅外線攝影機觀察等,過程中還發現不少哺乳類及兩棲爬種類動物的足跡。曾柏仁強調,生豐重視在地居民的意見,多次召開說明會聆聽及蒐集意見,針對各類問題採取積極回應,盼藉此釐清疑慮。

生豐光電場與專家學者合作於案場進行調查檢測,過程中發現許多動物蹤跡。(圖/擷取自「生豐-兆豐農場-水陸域生態監測」生態調查報告書)
生豐光電場與專家學者合作於案場進行調查檢測,過程中發現許多動物蹤跡。(圖/擷取自「生豐-兆豐農場-水陸域生態監測」生態調查報告書)

憂慮環境影響  心聲盼重視及回應

長期在鳳林生活的居民表示,多數人可以接受如果是沒有在生產或使用的基地、又不會破壞到現有的環境,用來設置光電案場沒有問題,但畢竟居民只知道光電板是發電設施但不知道細節,所以可能會擔心生活環境或身體有影響。

也有受訪民眾覺得,多數在地人不太能接受生活環境中綠油油的景觀變成一整片光電板,雖然現在因為缺電需要綠電,但之前政府補助植樹現在又取消,政策反覆令居民無所適從。此外,花東地區颱風、地震多,是否適合光電發展亦需要更多的資訊說明,期盼光電與環境取得平衡,盼政府能有更多公開透明的作為,不要讓民眾擔憂、害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