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諸群雄霸,紛亂數百年,最終由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創中央集權體制。為保衛民變並加強統治,秦始皇下令徹底收繳全國兵器,運至首都咸陽熔化,據稱鑄成十二尊巨大的銅人,而這些傳說中的「十二金人」至今在考古中不見蹤影,成為歷史懸案。歷史學家點名三種可能,第一是被項羽燒毀,第二是被董卓、苻堅毀壞,第三則是成為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為何收天下兵器鑄12金人?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劃分為36個郡,下令將平民改稱為「黔首」。同年,秦始皇下令從民間收集兵器,全部集中在首都咸陽,然後將這些收來的兵器重新熔化,鑄成編鐘,以及十二個金屬人像,故稱「十二金人」,安置在宮廷中。
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人民起義,收集天下兵器,可以防止別人武力奪權,如果人民沒有了兵器,抗議、戰鬥力也可以削弱。
12金人是用金屬熔煉所鑄造,每個金人都重達千石,大約是30噸左右。 12金人的形象皆為外國人,據《漢南記》記載,「有大人十二,身長五丈,履六尺,皆夷狄之服」。
而為何是十二個?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在遠古時代,古人根據對天象的取代,創造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成的干支紀元法,一年12個月,一直往復下去就是春秋萬代,十二千金人象徵可能是「秦朝天下一統,千秋萬代」。
12金人去哪了?
不過,目前皆未發現十二金人的蹤跡,歷史專家點名三種可能,第一個是被項羽燒毀,第二個是被董卓、苻堅毀壞,第三個則成為秦始皇的陪葬品。
1.被項羽燒毀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在秦末農民起義發生後,西楚霸王項羽最終率軍攻入咸陽,不僅殺了秦王子嬰和秦宗室子弟,還屠戮了整個咸陽,最後放火燒了秦朝宮室「阿房宮」。然而,這種傳說始於元明時期,證據並不充分,更近代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對阿房宮遺址(位於今陝西西安)進行了多次考古,發現阿房宮主體大部分施工階段,不是完整建築,「阿房宮實際上未完成建設,不存在被毀壞的可能。」
2、被董卓、苻堅毀壞
根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12金人被東漢末年的董卓以鑄造金錢為由銷毀了10尊,另外兩尊金人後來被前秦王子苻堅所得,最後運回長安銷毀。
3.成為秦始皇的陪葬品
其實12金人並沒有被銷毀,但隨著秦始皇去世,十二金人成為陪葬品,被埋葬在秦始皇的陵寶之中。
不過,秦始皇陵的發掘工作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包括技術難題、文物保護以及對陵墓內可能存在的汞污染的擔憂。因此,十二金人的真實下落仍是歷史與考古界持續關注的未解之謎。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