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於4日(美國時間3日)在白宮與川普總統會面,正式宣布台積電將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用於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計畫。儘管台積電大舉進軍美國市場,但先前魏哲家在台大EMBA百川講座中也坦言,台積電在美國設廠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如基礎建設、工會制度以及當地政府行政效率等問題,讓美國設廠計畫充滿挑戰。
難題一:當地基礎建設缺乏經驗、原料品質不一價格貴
魏哲家表示,台積電在美國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當地缺乏建設半導體工廠的經驗,導致工程進度受到影響。魏哲家直言「他們不會蓋廠」,因為當地缺乏熟練的建築工人,台積電最終不得不從德州調來一半的建築工人,以確保工程進度能如期進行。
此外,魏哲家還特別提到美國的化學品供應鏈問題。台積電生產晶片所需的高純度化學品,美國本地供應商無法製造符合標準的產品。如果要在美國當地生產,其成本將是「台灣的五倍」。最終,台積電選擇從台灣進口硫酸至洛杉磯港,再用卡車運往亞利桑那州,即便遠從台灣進口,卻仍然比在美國當地生產更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Intel)也面臨同樣問題,並採取相同的解決方式。「英特爾看到我們這麼做,也開始從台灣進口化學品,」魏哲家表示,「我問他們以前怎麼辦,他們說,『以前過得很辛苦,現在有你們(台積電),我們就跟著做。』」
難題二:法規與工會制度複雜
除了基礎建設的挑戰,魏哲家認為法規問題也是台積電在美國設廠面臨的嚴峻挑戰。他提到,在台灣,政府通常會與企業合作,共同制定適合產業發展的法規,但在美國,情況完全不同。
「美國政府跟我們說,『請你先出錢,我們用你的錢來聘請專家,來制定規則』」台積電花費3,500萬美元,制定了超過18,000條新法規,並在無數次會議中與政府及聘請的專家協商。這種繁瑣且昂貴的法規適應過程,讓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的成本與時間大幅增加。
同時,工會制度也是台積電在美國遇到的重大難題之一。在台灣,台積電的工廠運作相對靈活,薪資與工作條件主要由公司內部決定。然而,在美國,工會勢力強大,對工人的薪資、工作時間、職場環境等議題有極大影響力,這對台積電的生產效率與管理帶來額外挑戰。
工會的干預可能導致營運成本上升,甚至影響工廠的正常運作,這讓台積電必須重新適應美國的勞工制度,並尋求有效的合作方式,以確保生產順利進行。
難題三: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差
魏哲家指出,美國政府的行政效率也對台積電在美國的發展構成巨大挑戰。他以台灣為例,台積電能夠在兩年半內建造完成一條生產線,並在這段期間不斷調整技術,使最新技術能夠快速導入。但在美國,任何變更都需要重新繪製設計圖,提交申請,待政府批准後才能動工,這導致建廠速度遠低於台灣。魏哲家直言「單單每件事情都要申請,然後再進行審批,至少需要花台灣兩倍的時間」。
然而,正如魏哲家所指出的,台積電在赴美設廠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並非輕而易舉。從基礎建設不足、工會問題到行政效率低下,這些變數使得整個計畫充滿不確定性。隨著與川普達成赴美設廠協議,台積電未來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能否發揮出更大影響力,仍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