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數據做決策,其實是逃避責任!決策包含兩種類型,數據算是輔助的拐杖

2024-07-28 09:10

? 人氣

只靠數據做決策,其實是逃避責任。(圖/pixabay)

只靠數據做決策,其實是逃避責任。(圖/pixabay)

你每天都會做數百個小決定,但接著還有那些很重要的決策,那些你試圖預測未來、需要耗費許多資源的決策。面對這種決策時,理解你面臨的是哪種類型的決策便十分重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數據驅策型:做這類決策時,所需要的、可以給你充足信心的事實和數據,你已可以取得、研究、討論。這類決策相對容易完成和捍衛,且團隊中的多數人都能同意。

意見驅策型:你必須跟隨你的直覺和願景,去做你想做的事,卻沒有充足的數據可以指引你或為你撐腰。這類決定總是很困難,而且總會受到質疑,畢竟,所有人都會有意見。

所有的決策裡面,都會有「數據」和「意見」的元素,但最終都會由其中之一為主(受它驅策)。有時候你必須加倍下注在數據上,其他時候則是需要檢視所有數據,然後相信你的直覺。而「相信你的直覺」這件事,其實超級恐怖的,許多人都沒有好的直覺可以依循,對自己也沒有足夠的信心。這種對直覺的信任需要時間發展,所以常見到有人會把一個「應該是意見驅策型」的商業決策,變成數據驅策型的。可是數據無法解決意見型問題,於是無論你得到多少數據,都無法獲得結論,這將導致分析癱瘓,也就是因為想太多而死。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數據進行決策,你就會需要深刻的洞見來評估你的意見。這類洞見可以是你對顧客、市場、產品空間的重要理解,是某件重要的事,會賦予你某種直覺,以便決定該怎麼做。你也可以從外部意見著手:和專家聊聊,諮詢你的團隊。你雖然不會達成共識,但順利的話你可以形成直覺,傾聽你的直覺,並為接下來發生的事負責吧。

在General Magic時,我們不斷聊到為六罐喬打造一項產品,但從來沒有人遇過這傢伙。

我們完成設計後做了使用者測試,但我很確定在這之前我們根本沒做什麼使用者測試。我們完全不知道六罐喬可能想要什麼東西,所以我們就開發了我們自己喜歡的功能,然後認為世界上其他人也會喜歡。

我當時只是一位個別貢獻者,我以為領導階層知道他們在幹嘛。

接著我去了飛利浦,現在我成了領導階層,鐘擺又大力盪了回來。

不要再做假設,不要再按照直覺開發。我帶了一群General Magic的同事跟我過來飛利浦,而我們都還沒從Magic Link丟臉的失敗中恢復。我們知道不能再重蹈覆轍,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目標客群以及他們究竟想要什麼,這一次我們的產品會是依據清楚明白的數據而生。而在1990年代,這代表要做顧客小組,抽樣出消費者來觀察,當時超流行這套。

所以我們找了一間外部顧問公司,告訴他們說我們的目標客群是「不斷移動的商務人士」。接著他們在幾個州裡面設立小組,大約30到40人,每人付給100美金來聽我們報告幾個小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