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飆、股市崩,為何市場災難不斷重演?800年的經濟史,暗示金融圈3大謊言

2022-07-11 12:40

? 人氣

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不斷反覆發生的不當行為案例(包括倫敦銀行間隔夜拆款利率與外匯市場醜聞),令人質疑我們是否應該給與市場創新與成長所需要的社會許可。金融市場參與者蓄意向客戶銷售不當、或甚至欺詐性產品的行徑被拆穿識破。各公司行號的專業人士操縱關鍵利率與外匯交易標竿來支持自家公司所持有的交易部位,相對導致依賴那些標竿維生的散戶與企業客戶虧損數十甚至數百億美元;而在精心策劃這些惡行的聊天室討論記錄中,最令人震驚的內容之一,就是他們極度冷血看待受那些不當行為影響的現實世界企業與家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鍵的市場(例如債券、外匯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不再專業且公開,而是變得非正式且排他。參與者不是為了爭取成就而展開君子般的公平競爭,而是在網路上串謀勾結。照理說,每個人都應該為他們的行為負起責任,但事實上卻鮮少人被問責。

大規模不當行為傷害了銀行公平且有效運作的能力。在這場危機結束後那十年,全球銀行業者的不當行為所造成的代價已超過3,200億美元,這筆資金理當足夠提供5兆美元的放款來支持家庭與企業。而儘管這個體系仰賴信任才能運作,卻只有20%的英國公民認為銀行業者在危機後維持良好的營運,相較之下,1980年代有高達90%的公民相信銀行經營良好。

這場危機提醒我們,實在的市場(real markets)並非得來全不費功夫;市場的效能、韌性與公平性有賴優質的市場基礎建設實現,而市場基礎建設包括實體基礎建設(市場本身的結構,如金融市場標竿的設計)和軟性基礎建設(例如管理市場行為的監理規定、準則和文化)。

由於金融市場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體系存在,所以,這些基礎建設必須妥善建立,這一點至關重要。市場為公司行號提供聘僱、投資與擴張所需的財源,從而協助驅動經濟成長並創造就業機會。另外,我們的市場開啟了跨國貿易與投資管道,從而為企業與儲蓄者創造新機會。不僅如此,我們的市場能將風險轉移給最願意且最有能力承擔的人,因此也幫助英國家庭與企業獲得保障,免於受意外事件所傷。

這項活動多半仰賴固定收益、外匯與大宗商品市場來進行,例如公司債市場、商業本票市場、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與外匯市場。這些FICC市場確立了家庭、企業與政府的舉債成本,也設定了我們到海外旅遊或購物時所使用的匯率;另外,那些市場也決定了我們的食物及原料成本,同時幫助企業管理因投資、生產與貿易活動而衍生的財務風險。

隨著民眾自行為退休籌資以及為防範各種風險而投保等責任變得愈來愈沉重,市場對民眾的重要性已愈來愈高。民眾的那些決策是否合宜,將高度取決於FICC市場。因此,FICC市場的良性運作已變得愈來愈攸關重大,而一般認為,那些市場確實維持良性運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