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飆、股市崩,為何市場災難不斷重演?800年的經濟史,暗示金融圈3大謊言

2022-07-11 12:40

? 人氣

鑑於商品與勞動力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不均衡的證據,所以那種天真的想法著實令人震驚。商品市場上「處處可見呆滯景象」。若放任不管,經濟體系可能長期維持高於或低於潛力的運作,導致通貨膨脹無謂上升或無謂降低。但根據這個謊言,效率市場動力「應該」會促成使需求正好等於經濟潛力的價格變動,從而使通貨膨脹成為一種純粹的貨幣現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勞動力市場上則「處處可見剛性(rigidity)」。勞動力需求不足的時期有可能長期延續,換言之,勞動力市場並不會為了促使勞動力需求等於勞動力供給而流暢地進行調整,因此,大量短期失業與長期失業的狀態可能長期無法改善。但根據這個謊言,效率市場動力「應該」要能促進工資調整,確保充分就業狀態永遠得以維繫,從而消除這些不均衡。貨幣政策不僅是對這些剛性的一種回應,更是因為這些剛性才會存在。

多數的金融創新源自一個邏輯:解決市場失靈的方案,就是在舊市場之上建立新市場。亦即企圖透過無限迴歸來求取進步。

在「大穩定」時期,這個觀點成為金融從業人員與政策制定者的組織原則(organizing principle)之一。政策制定者為了追求一個由眾多完全市場(complete markets,亞洛與傑拉德.德布魯〔Gérard Debreu〕最初將之描述為抽象理論)組成的完美現實世界而施行輕度監理計劃。這個完美的世界是由一個自利的原子主體(atomistic agents)組成的,是一個條理清晰的世界,生活在當中的原子主體會冷靜計算這個世界未來所有可能狀態的發生機率,並彼此簽訂與交易契約,且所有活動都會在零摩擦的狀態下獲得強制執行,最終使所有人都實現互惠的結果 - 事實上是社會最佳結果。

當然,只有在教科書裡,市場才能完全清算。在現實生活中,誠如牛頓透過虧損而領悟到的教誨,民眾是不理性的,經濟體系也不完美。當那種不完美狀態存在,加上市場進來窮攪和,有時候可能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舉合成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為例。這種商品理應經由對違約風險的保障而使市場變完美,從而改善資本的訂價與配置 - 一種看似以分散風險的金融煉金術(將風險加以切割並配置給最想要承擔風險的人)。然而,危機爆發前,金融體系所採用的風險分散方式,卻只能偶爾且不透明地分散風險,最終反而使風險提高。等到危機爆發,資產擔保商業本票、證券化與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市場全部頓時失靈,風險也快速集中到中介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問題是,這些機構本身的資本是有限的。然而,由於貸款人與放款人的命運經由過度全球化的銀行業者與市場連結在一起,因此,在核心位置爆發的問題遂猛烈且迅速地擴散到外圍位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