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飆、股市崩,為何市場災難不斷重演?800年的經濟史,暗示金融圈3大謊言

2022-07-11 12:40

? 人氣

金融業不變的真理之一,就是一項資產的風險性取決於這項資產的持有人是誰。一旦市場無法出清,參與其中的主體可能才終於驚覺,原來自己持有了不該持有的商品,而且還持有那麼久。等到大量參與主體突然產生這個驚覺時(或是有人認為有大量主體產生這個驚覺時),恐慌便會隨之而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危機爆發前採用的方法在實務面遇到的問題,不僅包括完全市場不可能存在。即使市場能被變得完美,大自然本身也是不可知的。牛頓力學(Newtonian mechanics)在次原子(subatomic)的層次上失敗了,世人直至今日都還在尋覓適用於所有重要事務的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ying theory)。記得嗎,在亞洛-德布魯的世界裡,民眾必須有能力計算每一個可能情境的發生機率。唯有如此,那些民眾才能交易合約,並互相保險,以免除各自不想承擔的風險。

即使是片刻的省思,都能看出這些假設和現實世界對照之下有多麼荒謬。就算只是試著描述所有可能的結果,往往就已遠遠超過凡人的能力所及,遑論為那些可能的結果指定主觀判定的或然率。這是實實在在的不確定性,而非風險,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早在1920年代就區隔了不確定性與風險的差異。而這意味著市場結果其實是受個人在不懂裝懂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影響。

因市場結果而產生的情緒起伏 - 時而低潮悲觀,時而生氣勃勃 - 不僅僅是反映大自然的機率,更反映了我們對那些機率的評估,而我們的評估難免會受人類行為扭曲。凱因斯在他的《通論》(General Theory)中,省思理性主體如何探討一場假設性的選美競賽:從一百張照片中選出最美臉孔的競賽。他認為,致勝策略是:

「不是選擇個人判斷最美的〔臉孔〕,甚至不是一般人真心認為最漂亮的臉孔。我們已達到第三個層次,我們竭盡我們的聰明才智,預測一般人會預期一般人將抱持什麼看法。而我相信,某些人已在進行第四、第五與更高層次的思考。」

凱因斯本身也是個成功的投機者,他主張,類似的行為也對金融市場產生了影響。畢竟在金融市場上,民眾並不是根據自己對股票基本價值的推估來為股票定價,而是根據他們認為其他每一個人對股票價值的觀點(即其他每一個人對那個價值的平均評估數值)來為股票定價。福利的CDO2。而在明斯基週期(Minsky cycle)裡,市場評價有可能嚴重偏離基本價值。

桑思汀的社會運動相關著作,有助於解釋為何(看似)約定成俗的信念,可能因突然的重新評價而改變。有相當可觀的證據顯示,社會規範的變化經常是突然發生的 - 例如報導中對同性婚姻或甚至政治性革命的態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