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飆、股市崩,為何市場災難不斷重演?800年的經濟史,暗示金融圈3大謊言

2022-07-11 12:40

? 人氣

儘管FICC市場可以成為促進繁榮的強大驅動因子,但這些市場也有可能出差錯。如果不善加看管,這些市場往往會流於不穩定、不節制與被濫用。缺乏適當標準或基礎建設的市場,就像沒有建築準則、消防隊或保險的城市。不良的基礎建設讓美國次貸危機的火花點燃了英國市場裡的火藥桶,最終引爆我們一生中截至目前為止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良的「軟性」基礎建設,如鮮少人閱讀、且太多人漠視的行為準則。

.有弊病的「實體」基礎建設,如幾乎固定不變的萬年利率與匯率標竿。

.資本不足且高度依賴短期集資來源的羸弱銀行形成火藥桶。

各國中央銀行也同樣有這些弱點,由於它們經營的「火災保險系統」定義不清,所以當全球市場被火焰吞噬之際,這個系統絲毫沒有發揮任何建設性。在這場危機爆發之前,各國中央銀行採用的概要方法和FICC市場的態度完全一致 - FICC市場的運作長年高度仰賴非正式的準則與理解。那種通權達變的文化非常適合更早的世代,但隨著市場持續創新與成長,事實證明,那樣文化已明顯不足。

最令人困擾的事實是,市場上發生了大量利用那種非正式準則與理解來牟取不當利益的行為。這些情事削弱了大眾對市場的信任,並危及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互不信任導致舉債成本上升,並使可用的信用量減少;對市場韌性的信心下滑,壓抑了企業的生產性投資活動。而在不確定性的籠罩之下,民眾對於換工作或搬家等決策變得猶豫不決。

這些影響絕非微不足道,而且,這些影響的確也導致我們的經濟活力在危機後那幾年明顯降低。廣泛不信任的心態也造成更深的間接成本。市場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全民繁榮與保障的強大手段。因此,市場必須保有社會的法定同意(即某種社會許可)才能獲准運作、創新與成長。這些反覆上演的不當行為場景令每一個人大失所望。所有金融圈人士都有責任共同修復這些問題,無論是公共領域還是民間領域皆然。

所以,這一次並沒有不一樣、市場無法永遠出清,而且我們還是可能因市場的缺德意識而受苦。既然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又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要如何將這些理解謹記在心?

問題的答案從G20大刀闊斧的改革計劃開始。這項計劃旨在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單純且更公平的金融體系。這將是一個無論時機良窳,皆能更善加為家庭與企業效勞的金融體系。這個體系將有助於支持更高程度的普惠,並幫助現有的經濟體系轉型為一個淨零碳排的經濟體系。不過,儘管這些有利於市場的改革攸關重大,但還是不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